据史志记载,阿昌族的先民在隋唐时期称为“峨昌蛮”,即寻传蛮。明代称“峨昌”,“阿昌”。阿昌族的创世纪史诗《遮帕麻和遮弃米》记述了阿昌族的先民原居住在北方,后来遮帕麻到南方开辟新的乐土,南下进入云南,并逐步迁徙到滇西一带。到了汉代阿昌族被称为“嶲”。据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汉代西至保山,北至大理一带主要为嶲和昆明族群的活动区域,所以最迟在公元前一世纪阿昌族的先民就生活在云龙县境内。明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五·云龙州风俗条载:“境内多峨昌蛮……似蒲蛮而别种。”《漕涧土千总左氏家谱》载:“迄元来,早应天三十三代孙早邓,所生嫡遮二子,庶子早细生于前,管理茶山地方,嫡子早纳生于后,长成争职,早细不让,早纳率领土部夷民三百余户,伐山通路,垦地开荒,僻漕涧地方,改姓为左,总管夷民。洪武十六年,西平侯征南到金齿(保山),左纳率部向化归顺,报纳差赋。蒙给土千总札副,令来部夷保障地方,相沿承袭。”明代以后,境内的部分阿昌族西迁至今德宏州境内,其余部分则散居于澜沧江以西的旧州、漕涧等地,清末集中居住在漕涧坝子。
1988年大理州民委经过反复调查,批准承认居住在云龙县漕涧镇仁山村的315户1576人为阿昌族。至此,这里就成了大理州唯一的阿昌族集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