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灯起源于多神崇拜、万物有灵观念
阿昌族地区盛行“玩春灯”习俗。春灯是阿昌族人民在春节期间喜闻乐见的优秀民族民间习俗与优秀传统文化。阿昌族玩春灯起源千阿昌族祭祀灯神的民间传统习俗。阿昌族春灯源千阿昌族原始宗教、图腾信仰、自然崇拜——“多神崇拜,万物有灵”观念的灯神崇拜。春灯不仅是一种原始宗教祭祀灯神的民俗活动,也是一种民间地方戏剧曲艺。
春灯,在早期祭祀性质的民间民俗活动中发展起来,在一代代灯头与玩灯者引领下,坚持本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祭祀灯神,侍奉灯根,坚守灯规灯魂精髓,始终相信灯神能够护佑人生和了愿人间。春灯从最初严肃枯燥单调的民间古老祭祀形式悦神习俗,逐步向丰富多样的世俗化悦人悦众的娱乐性表演性民间艺术形式发展。同时创造性地吸收移植借鉴学习先进文化为我所用,与本土文化结合,不断创新发展,不断超越自我,不断繁荣兴盛,丰富和完善春灯文化。
春灯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曾经繁兴红火,家喻户晓。它的主体是阿昌族民间传说中驱魔除瘟、保佑家财兴旺、五谷丰登的灯神。据调查统计,目前,阿昌族地区传承的春灯共有十三堂灯。阿昌族春灯有三种风格迥异的春灯:狮子灯、麒麟灯、火马灯。除腾冲蒲川蛮巷为麒麟灯,梁河勐科为火马灯外,其他均为狮子灯。
春灯,阿昌语叫“灯列”,汉语“玩灯”之意。玩灯亦称“耍灯”“舞狮”。春灯文化传承者、组织灯队、主管祭祀灯神的人,叫“灯头”“灯首”“火头”。舞狮者叫“狮子头”。表演传承人,叫“玩灯人”。发送邀请函,叫送灯帖”。表演春灯,叫“上灯”。表演结束,叫“下灯”。出寨表演,叫“出灯”。表演后归寨,叫“收灯”。首场给全村表演,叫“玩众灯”。分户表演,叫“玩钻家灯”。春灯祭秋的“秋参”,汉语叫“参秋”,参拜秋神之意。春灯祭寨神的“瓦嘎参”,汉语叫“参庙”,参拜寨神之意。春灯有灯根,有灯神,有灯魂。春节期间,春灯队手提神灯,头顶金狮,昂首麒麟,走村串寨,进村入户,经常夜夜通宵玩灯闹灯。民间在一年一度新春佳节之际举行,是一种传统年节民俗活动。
阿昌族春灯有诸多玩灯文化规矩与民族传统禁忌习俗。通常按规俗,玩灯时,清一色男子。戏剧中,如有女角色,皆必须男扮女装。一堂灯,首次出灯,要先在灯场接灯神,点红,参寨神,参秋神,再玩众灯,最后玩钻家灯,以贺春贺寨贺人。从正月初二接灯,玩到正月十五六又送灯。
滇西梁河县、腾冲市、芒市等阿昌族聚居区主要村寨都有春灯队。 每堂灯即一个春灯队,人数少的三十人,多的约五十人。角色有说四句手、舞狮人、锣鼓手、拳术、棍术、刀术、小猴子、笑和尚、小老虎、春牛、仙鹤鹭鹭、排灯、枪灯。每折剧目主演、配角二至四人不等。鼓锣号打击乐队员、演职人员最少在三十人以上,否则难以演出。
阿昌族乡村参加过或会玩春灯者人数约存近千人。队员来自村里, 是品行端正、心灵嘴巧、聪明能干的阿昌汉子。参与演出人员最主要是要记性好、有口才、会表演。管理得好的春灯队,对队员要求非常严格,品质不好的不要,家里当年有顶孝的不要,家里有当年坐月子的不要,能参加的人都是村子里的精英。德高望重的年老长者,组织管理春灯队,有的担负重要角色,有的吟诵贺词,有的打锣敲鼓作伴奏,有的只管理道具。年轻人参与学习传习各种春灯行当。每堂灯都传承保存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折子戏。春灯队通常熟悉保存3~5折, 有的灯队保存有《使春牛》《采茶调》等36个折子戏,掌握春灯调子、 武术、四句、杂耍等经典春灯文化戏剧折子戏。
玩灯时,有戏装、锣鼓、道具、祭祀品,有各种纸糊灯笼及动物偶像。人物有老铁子、毛照德、毛家奶奶、生意人、伙计、老土、大仙、仙女、童子、寿星、茶婆、笑和尚、小猴子等等。春灯表演形式, 先在本寨玩灯,再出灯到外寨;有首场公众表演的“众灯”,分别入农户家贺春的“钻家灯”。按照不同场合吟诵相关内容的祝词与曲调。 表演戏剧程式,有“说四句”(贺词)、舞狮、贺春、武术、杂耍,以及各种折子戏。开戏前,敲锣打鼓,舞狮,说贺词,然后按观众要求上演几种阿昌族民间流传的戏剧调子、折子戏,表演武术。戏剧人物按场合粉墨登场,吟诵阿昌族传统戏曲剧目唱腔,表演相关戏剧折子戏,当地称为“玩灯”“唱春灯调子” 。
阿昌族春灯文化,被一些专家认为,是一种具有本民族民间特色的地方戏剧。实际上,春灯最初属于宗教祭祀活动。最初阶段的春灯都是宗教内容与仪式,祭词、祭祀程序单一枯燥。以祭祀为主,庄严肃穆,念祭祀词,开财门,生搬硬套,单调死板。为了祈祷了愿,禳灾祛邪,悦神谢神安神,吸引更多观众,逐步增加狮子头、牛头、虎头、猴头、笑和尚、仙鹤等面具角色,增加表演编排入巡礼队列,开始舞狮、舞麒麟、舞火马、武术表演。明末清初,开始出现台词,按照抄本尝试表演戏剧性质的简单节目,初步形成戏剧雏形。
各村寨春灯道具,均非各村寨制作,都购自腾冲市政府右手边手工艺制作聚集的一个地方,当地人俗称“尿尿巷”,现在名叫“前仁古街”。这个地方在腾冲石头城南门外,旧时是商贾马帮往来的拴马方便处,也就是解小手的地方,故称“尿尿巷”。另外有一段巷子叫过“渣筋巷”,是在尿尿巷西边,中间有风山路隔开,也有纸扎制作出售。这说明春灯道具样式、色彩、制作点在腾冲城。清朝之前,朱红、黄、紫色是民间禁用色彩。如果春灯道具让各村寨制作,除颜色可能犯禁之外,道具形态五花八门,影响社会公序良俗,扰乱社会文化习惯。道具既要符合时代的需要,同时还要不违规,有积极向上的作用,使春灯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将道具统一在腾冲制作,便于对道具的观察、审视、确认。明清时期,阿昌族春灯造型纸扎制作受到汉族灯文化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丙岗、芒展、湾中阿昌族春灯都有了自己纸扎道具的师傅。
二、阿昌族春灯主要代表剧目及其特征
这次大规模田野调查,经过大量考证,我们认为,阿昌族春灯不是外来灯,是由有灯根的本地土著灯发展而来。先后在明末清初、民国时期学习借鉴了汉族文化重要戏剧内容,为我所用,把许多外来汉文化在春灯戏剧中“阿昌化”了。由此看来,阿昌族戏剧曲艺源于近代,主要是在汉族灯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般在年节时春灯表演中出现。因此,春灯是习俗,也是戏曲。作为习俗已经学习借鉴移植了戏剧曲艺内容, 作为戏曲又仍然保留传统的灯神祭祀习俗内容,还处于习俗向戏曲形式演变的不稳定的雏形阶段。
阿昌族春灯剧目流传较广的主要有《使春牛》《大仙下凡》 (《扛蟠桃七仙下凡》)、《茶公茶婆》(《江西背萝茶公茶婆》)、《茶山调》四个作品,村寨各堂春灯均有传承。除此之外还有《挑茶担》《卖货》、《双采花》、《财门调》、《迎春调》、《鲁班调》、《采茶调》、《绣花调》、《三字经调》、《桃花调》、《破花名调》、《十二属相破花名调》、《春灯调》、《十大姐》等“48调”,都已列入各村寨剧目之中。各堂灯保留的节目唱词内容及唱腔,各有特色,充满艺术魅力,唱词非常多,唱腔则比较少。唱腔、曲调是固定的,唱词可以调换更替,七字文的唱词都唱得合,因此,一种唱腔可以用来演唱不同剧目的唱词。
《使春牛》是阿昌族春灯代表性作品。此剧属春灯初期比较好的作品,具有戏剧特征。阿昌族具有悠久稻作历史,具有古老农耕文明。 大理云龙县《祭龙求雨》祭祀习俗,腾冲黑石河、芒市遮告《买春牛》 , 梁河《使春牛》都直接反映出对阿昌族农耕历史的追忆。附近乡村汉族的春灯则不玩《使春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使春牛》应该是阿昌族原创春灯的初期作品。
由于是口头传授,非文字传承,传习若干代后,阿昌族春灯剧情有增减,情节差异性很大。每一堂春灯各自抄录传承保存自己的传统剧目,同一个折子戏出现多个版本。语言方面,各村寨的习惯用语有差异,表演语言不完全一致。但是所编故事切合农村生活,有教育引导人积极向上的意义。由于春灯剧目均围绕喜庆、教化、送走瘟疫迎来新年这一主题,获得阿昌族认同成为这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和精神食粮,世代相传。弄坵、关璋、勐科、芒展春灯表演过程中,戏词夹杂着许多有趣的阿昌话台词,现场阿昌语和汉语并用效果非常好。这也是阿昌族春灯的一个特色——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
阿昌族春灯秉承民族传统,又善于学习借鉴汉族民间小调及地方戏剧为我所用,注入本地元素与审美意识,添加民族特色,汉语阿昌语结合,移植创编了许多外来戏剧“阿昌化”的唱词剧目,受到观众欢迎。优秀春灯戏《使春牛》,老铁子台词中说他家春牛“有鼻子,有眼睛,膘肥体壮”。表演说台词时,他就不是说汉语,而是说阿昌语“nia 及是nia 及,拿康是拿康呢,胖嘟嘟呢,搌劲啰”。老铁子与毛照德一连串“什么子”对话里,毛家奶与老铁子一连串“什么子”对话里,都有丰富的阿昌语与方言土语熟练使用。老铁子与毛家奶互相夸赞情节里,毛家奶问老铁子,她的衣裳给好瞧,老铁子回答都是精彩的阿昌语“好看啰,亮巴萨果”。所说阿昌语“亮巴萨果”是“好看死啰”的意思。《 茶公茶婆》里,茶公茶婆两人互相推让唱调子, 说台词。茶婆说:“老头子你听着,我唱给你听。”茶公回答说:“老 nia婆,是啰是啰,你快唱得啰,我夹着啰。”茶公插科打浑,灵活使用阿昌语说“我夹着啰”是汉语“我听着啰”的意思,母语反应强烈, 现场观众笑声一片。
由于阿昌族戏剧戏曲,都是由男性表演,且都是非科班出身,剧本多是口传与手抄本,因而错词、穿帮不免发生。这时场边便会有专人悄声指正,而场内的人,为了顾全面子不免插科打浑。一时间,场内场外一出戏,你一语来我一句,谁对谁错无关系,逗得大伙欢天喜地。
春灯调子,是阿昌族春节年俗玩春灯时,采用的唱腔曲调唱词, 不同剧目有不同曲调。大多在春节及农闲的节庆时表演,其人物较少, 戏剧矛盾冲突也较简单,台词主要来源于祭祀诵词,多用方言土语, 插科打浑,正话反说,诙谐有趣,惹人发笑。这些戏剧台词,幽默风趣,演出时气氛热烈,人们百听不厌,因此,在阿昌族乡村广为流传。 流传较广的剧目有《使春牛》、《鲁班调》、《采茶悯》、《春灯调》、《破花名》等。如春节拜年开场就唱如下《逢春词》:“正月逢春好春花,新官上任拜九家。文武百官来庆贺,十盘果碟九盘花。二月逢春好春花,谷工(布谷鸟)阳雀送春来。头叫一声春还早(富贵好),二叫一声逢春来(得功名)。”
《使春牛》是春灯剧早期主要节目,也是重点作品,整理的台本有万余字。春灯戏《使春牛》中,除老铁子、毛照德、毛家奶人物外,小老虎、仙鹤、蚌壳,都由人顶纸糊道具表演。老铁子架牛扶犁耕田,毛照德放牧南山,台词一问一答,围绕农业节令与生产经验,戏剧化传播农耕文明,追忆种稻民族古老历史,引古喻今,很受群众欢迎。
《使春牛》中毛照德上台有一段话:“墙头一蓬葱,抓把土来壅,好块平阳地,勤牛要走,懒牛要耕。勤牛不走,懒牛不耕,五谷哪里生?买牛要买揸角枯,相老婆不如相老外母;买针买鼻子,相老婆不如相舅子。勤牛细角,懒马多累。牛角细细长长,必定打架牛王;角粗尾巴细,必定好力气; 腰弓屁股塌,必定走得辣;粉嘴画眉眼, 使塌遍山攒;莽头塌角,好使难捉,生人来捉,兜挡一角。”这段台词,语言通俗,幽默滑稽。通过春灯表演总结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老人教年轻人说,人看齐小,马看蹄爪,找媳妇要找好老外母,最好有好舅子,这样老岳母有教养,媳妇讨来了有教养,将来还有小舅子帮忙;千万不要找恶婆娘懒岳母,还有吸毒赌博的小舅子,不然坑死人了。台词中螺蛳、泥鞦、黄鳝、荸荠果、田鸡,农时节令、二十四节气,对农耕社会农村生活相当了解,列出地域所产动植物,普及了农耕文化。台词积极,倡顺善良,戒恶扬善,崇尚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三观正确,充满正能量。
现在的《使春牛》剧情越来越丰富,不断抄写修改,直接增加了许多现代世俗内容,出现了“文人化”、戏剧化倾向。此剧写毛家公、毛照德耕田种地过程中,遇到白日捣鬼,白日捣鬼利用公孙二人想不劳而获和一夜暴富的心理,设赌局骗光其田产家财。毛家奶的出现,识破白日捣鬼的骗术,挽回被骗田产家财。从此,公孙二人断绝赌念。作者对戏曲创作非常内行,应该知书达理,对历史上的人和事非常了解,对社会恶俗“赌”的揭露和批判毫不留情,对广大农人提出了 “千买卖、万买卖,不及翻土来得快”的劝世朴实道理,以及警世恒言—— 玩、赌、嫖、盗是世间的四大祸害。游手好闲,玩物丧志,赌使人倾家荡产;嫖使家庭破裂,人格堕落;盗使社会不得安宁,周围人恨之入骨,说得很透彻。作者把自己的政治抱负、社会职责都加注到剧目之中。剧中引用的盘古、女娲、伏羲、神农、禹、舜、轩辕,释迦、包文正、韩湘子、张公玉、刘邦、张良,不懂汉族历史文化是无法提及上述丰富历史人文的。由于增加了劝世现实内容,表面看是描写农耕文化,实则是宣扬帝王思想,将自己的意图深藏在作品之中。因此,根据后人增改不同内容,出现了几个不同版本的《使春牛》,也给追根溯源带来困难。
《扛蟠桃大仙下凡》也是春灯早期主要节目之一。内容写东方朔仙受王母之命,率四仙姑下到凡间,土地神迎候,一起观赏游玩人间春灯会的故事。用独白,对白手法表演,描写四位仙女下凡。汉时曾有“东方朔”其人,但写书人加了一个“仙”字。另有老君、王母、土地、桫椤、黄河、赵州桥、洛阳桥、鲁班和张果老、铁拐李、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等丰富的历史人和事。此剧与《使春牛》皆为同一时期高人所作,经后人不断丰富修改而成。
春灯戏《大仙下凡》折子戏中,人物有大仙、童子、土地公公、七仙女。“土地”这个戏剧角色,造型敦矮,愍厚老实,开戏一上场,他即手摇牛尾巴扫帚,边扫边吟诵台词:“土地土地,腰里有股仙气,仙风一起,刮天扫地。一扫风调雨顺;二扫国泰民安;三扫家家清吉;四扫四季平安;五扫五谷丰登;六扫禄位高升;七扫七星高照……”遇见大仙即蹲下,说台词“大仙在此,矮圣交旨”,即退下。大仙上场,先是方言,半文半白地道白:“老土把地下,打扫得干干净净,净净干干。大仙来到,先表一则吧。”千是,大仙穿戏服,迈方步,肩扛点亮蜡烛的蟠桃。鼓锣乐队伴奏,唱起戏词。大仙场中唱戏,众人在旁重复伴唱最后一句,曲调悠扬,妙趣横生。春灯玩钻家灯,串户贺主人家时,爱点大仙。扮演大仙这个角色,一是个子要高大,二是嗓声气质要好,体力要好,记忆力要好,要能唱高音。折子戏《大仙下凡》中,大仙有三段词,句句高音,经典得很,民众比较喜欢。玩灯半个月下来,出灯上灯,循环往复,声嗓不好,根本就抵不住。农户点得多,大仙唱得还要好,如果唱得不好,主人家不高兴,接灯给封的礼钱就会被克扣。
《十二属相破花名调》,内容一问一答,唱腔有两个版本,是阿昌族民间传唱优秀代表作品。从一月猜到腊月,每个月开什么花,花里出什么动物属相,包含丰富的天文历法、人文地理、自然规律、花卉植物动物、人与自然的社会文化知识,深受阿昌族乡村群众的喜欢。 该作品可以在春灯队里玩灯表演,可第以在民间男女对歌演唱,也可以在平时劳动生产间隙自娱自乐演唱,还可以让小娃娃学习了解掌握十二属相伴花名演唱,内容健康活泼,充满情趣,充满益追智的娱乐性与竞技性。
《江西背萝茶公茶婆》,剧情是卖货茶公遇买货茶婆,相互斗嘴,发现对方可爱和可取之处的故事。此戏采用农村斗嘴的“斗而不破”手法,将事物的正与反、错与对互撕,由此发现对方可爱和可取之处,寻求价值认同。唱所占比例不大,与花灯有较大差异。为什么叫江西背萝?是否提示由江西人所作?难道创作者因被贬放逐或官司命案逃亡云南的无姓氏,以此表明其来源地?
《挑茶担》中提到的“罗汉冲”“ 野鸭塘”“大西炼”说的是腾冲地方,说明扮演者与写剧本人对腾冲地方非常了解。《卖货》源千于阿昌族男女之间的婚恋对歌,其中妇女饰物,如耳环、簪花、银泡、排扣、三须、灰盒( 石灰盒)说得准确无误,说明创作者对腾冲蒲川、梁河阿昌族民风民俗妇女饰物风情是比较了解的,从中指明创作剧本就是阿昌族地方的本地化作品。
阿昌族春灯文化,是阿昌族民间文学的优秀组成部分,过去缺乏关注与研究,大众知之甚少。这次春灯项目课题悯查收集整理工作中,通过认真调查了解,系统比较研究后发现许多好东西。
春灯曲调《英台药方调》唱词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彬彬有礼,两人三年同窗,后来毕业分开了。分别前梁山伯不知道祝英台是女扮男装,分手之际,祝英台一次次暗示自己是女儿身,早有芳心欲婚配梁兄。梁兄却是一个榆木脑袋不开窍。分开后,梁兄知道了与他三年白天同窗夜同床的同学是一个女子就得了相思病。特别是听说祝英台被马员外家来提亲,要嫁马家郎马文才,而且父母已同意后,梁山伯的相思病更严重了。没有郎中可以治好他的病,家人传口信找祝英台,祝英台就开了十大药方子。
《英台药方调》(之一)唱词:一要东海龙王角,二要王母身上香,三要千年陈壁土,四要万年瓦上霜,五要阳雀胆一对,六要蟠桃酒一缸,七要观音瓶中水,八要六月降寒霜,九要金童来煎药,十要玉女送茶汤。若要找出十样药,梁兄一身得安康,妙药难医心里病, 黄金难买少年春,若要山伯病体好,除非英台送药汤。这段春灯唱词的所有药引子都是难以寻找的药,阳雀没有胆,这是找不到的,他却要一对;蟠桃果传说是天上仙人果,他却要蟠酱一缸。那十样东西都是人间没有的东西或稀罕物,按方找药本是无中生有,难上加难,真是逼着大牯子下儿啊。特别是“四要万年瓦上霜”、“八要六月降寒霜”,这些能治相思病的药品,在亚热带的阿昌族乡村,违反季节违反自然规律的稀罕东西,乡人都知道永远也找不到。民间文化有群众根基就是因其喜闻乐见,寓教千乐,所具有的审美娱乐宣教功能,历久弥新。阿昌族春灯文化,学习借鉴创作了民间广泛流行的传说故事,是民间文学传承与保护中的一个优秀传统文化。
二、 祭灯神、玩灯成为阿昌族传统年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普天同庆、万家团圆的传统节日。阿昌族也过春节,有历史悠久的迎新春民俗文化,充满情趣,充满亲情。腊月,玩灯村寨开始准备纸扎道具,排练春灯。初二晚春灯队闪亮登场。玩春灯,祭灯神,送瘟神,看春灯,成为阿昌族过年最传统最有文化内涵的民间习俗。
春灯最早起源于多神崇拜万物有灵观念,起源于灯神崇拜。祭灯神成为阿昌族过年传统习俗中一项最重要的年节民俗活动。大年初一,玩春灯的乡村,所有参加玩灯者,要净身净手,清一色男性躲到乡村小树林中,熟悉彩排戏文台词,以准备初二晚上在乡村秋场戏台上闪亮登场。从满天星斗的大年夜,演到皓月当空的小年正月十六,曲终人散。初二,合村举寨,竖立秋架,祭祀秋神,当晚在秋场,接灯神、玩春灯、舞狮子、说四句旬、唱灯调,粉墨登场,表演乡村戏剧。整个春节期间,阿昌春灯走乡串村,逐家逐户去舞狮祝福,庆贺开财门,直到小年才煞尾。阿昌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艳丽盛装,高高兴兴,迎新春过新年,春灯走村串寨,人们看春灯,接国道,吃春客。阿昌族山寨,梨花落英,桃花盛开,浓郁的节日气氛弥漫在村村寨寨。
玩灯要先点红,接灯神,先祭祀寨神或者祭祀庙神,民间叫“参庙”。祭寨神,也是源于多神崇拜、万物有灵的古老观念。阿昌族原始宗教,崇尚自然崇拜,主张万物有灵,具有祖先崇拜、寨神崇拜等多神崇拜的文化遗存。寨神,是神格最高的神灵。 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需要举寨出动,家家户户都要敬拜。
寨神,在阿昌族语言中,梁河县叫“瓦当”“瓦嘎”,陇川县叫“色曼”“色勐”。对寨神的神圣供奉,虔诚膜拜,异地同俗。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弄坵自然村,九保阿昌族乡勐科村、小龙塘村,至今都有祭祀寨神习俗。可以说,春节在寨神树下祭祀寨神祭祖灵的古老传统习俗,千百年来,一直在乡村盛行。
祭秋神,是阿昌族春节古老民俗,也是来源于万物有灵观念,多神崇拜阿昌族原始宗教的观念中,秋神看不见,摸不着,在各自心中。 秋神神秘的驻足处,是在八棵粗大、高挑、标致的头秋顶端。正月初一至十六,秋头户主邀约寨人,扛秋立秋,再拆下秋架,谢送完秋神,灯头主祭送灯神,议定好来年的灯事、秋祀、社祭活动后,春节宣告结束。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祭秋活动中,严肃的原始崇拜意识、宗教的约束力逐渐淡化,纯粹立秋娱乐化的意识逐步加强,自然依靠传统的自觉继续维持秋事,已近艰难。2002年春节拍摄纪录片《阿昌族的春节》时,关璋村民有七八十户人家,每户一棵秋杆。
祭秋神活动场面蔚为壮观, 秋架由八十多棵秋杆组成。之后, 扛秋杆的年轻人因外出打工而逐年减少。2011年秋架、秋杆只有31棵。
“玩春灯”习俗具有浓郁厚重的传统文化价值。春灯文化受到当地阿昌族及各族群众欢迎,但是春灯文化正在衰落消失。为了抢救、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收集、整理、弘扬、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各地灯头、玩灯人,克服没有唱本、缺乏纸扎道具、没有经费、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积极组织乡村进行春灯民俗的推广传承,非常令人敬佩。
春灯带头人是灯头,或者叫“灯首”。每一堂灯都有一个实际意义上的灯头。每一堂春灯的繁荣兴盛,与这一堂灯的灯头的引领作用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春灯传承都有许多灯头前赴后继,团结协作,继往开来,共同努力才形成了繁兴局面。他们是春灯文化的传承者,其自身也是阿昌族的古老文化财富,弥足珍贵。蛮巷孙正才、孙明发、孙有相、孙金押、孙永良五代人是玩灯世家,弄坵梁本彩、梁其生、梁永昌是玩灯世家,关璋曹德春、曹连远、曹先毕是玩灯世家,勐科张文兴、张顺福、张天云、张开国、张建甫五代人是玩灯世家,这些玩灯世家是无数优秀玩灯人的杰出代表。
在调查访谈期间,多位灯头离世,令人扼腕叹息。这些优秀的民族习俗文化正在快速消亡与失传,正需要我们以只争朝夕的抢救性状态去完成收集整理,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保存下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