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昌族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民族概况

National Survey
阿昌山寨

阿昌族

作者:阿昌山寨     来源:阿昌山寨     2015年01月07日 15:01     点击:3728次

一、阿昌族概述

阿昌族的称谓很多。在《元史/地理志》里被称作“峨昌”或“娥昌”,在唐代《蛮书》中被称为“寻传蛮” “阿昌”这个称谓是在元代后期逐步形成并被正式确定的。

先秦时期游牧于我国西南高原的古代氐羌族为了躲避部落之间不断的战乱开始向西南地区迁徙,据历史学家考证,这部分南迁的古代就是阿昌族最早的有据可查的祖先。氐羌人进入西南地区后与当地的民族融合并壮大,成为当地的两大民族之一。随着历史的演进,氐羌族内部又分化成很多的部落,到了唐代部落的衍生分化进一步加剧,其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部落就是阿昌族的先民。元代是阿昌族的名称和居住地形成并确定的时期。明朝是阿昌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阿昌族地区的行政隶属和管辖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在唐宋时期隶属南诏和大理政权管辖;在明清时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解放前,阿昌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其时,领主多为傣族土司, 地主多为汉人。

阿昌族现有人口约2.7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梁河县及潞西市,保山地区的腾冲县、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陇川县的户撒地区和梁河县的九保等地是最集中的地方。

阿昌族居住的地区依山傍水,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8℃,自然条件较好,以自古以来,阿昌族就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玉米和豆类。

二、阿昌族的语言文字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系。有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大多数阿昌人都会讲汉语、傣语,户撒的阿昌族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他们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种语言。这和阿昌族在历史上善于同附近的民族交往,不断向别的民族学习的十分不开的。阿昌族也有自己的民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寓言等。有的反映民族起源,有的记述了历史事件、有的描绘了生产和生活情况。创世神话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是阿昌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口头文学巨著。

三、阿昌族的宗教信仰

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里面又分出了很多的支系,阿昌族信奉的是其中的摆总派,“进洼”、“出洼”、“烧白柴”等是他们重要的佛事活动。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还信奉道教。梁河、潞西、云龙地区的阿昌族主要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祭“土主”(地鬼)是他们重要的宗教活动。

四、阿昌族的历史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阿昌族人民在土司对当地人民“供奉有增无减,追乎不胜其烦”的残酷剥削下,发动起义,包围户腊撒的土司衙门,击毙土司,斗争持续了3个多月,几乎所有户腊撒的人民都参加了战斗。19世纪中叶,由于户腊撒的阿昌族成年男子被干崖土司强征去参加对陇川土司的械斗,绝大部分惨遭伤亡,受难家属妇女群情激愤,结队到土司衙门,向干崖土司讨还血债。1856年,云南大理爆发回民起义,阿昌族人民与各族人民一起,也投入了这场斗争。1909年,阿昌族人民参加了德宏各族反对清政府的干崖起义。1943年,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和当地其他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又一次掀起了武装起义。起义群众包围了土司衙门,土司潜逃到陇川,向陇川土司和国民党当局求援,国民党出动大批军队前来镇压,起义者坚持斗争5昼夜,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1875年,阿昌族人民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抗击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我国边疆的“马嘉理事件”,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者的阴谋和野心。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占缅甸邻邦,接着占领云南西部德宏地区各县和腾冲、龙陵县。阿昌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奋起抵抗,并支援和配合抗日游击队与日军作战,机智勇敢地打击了敌人。

五、阿昌族的文学

由于没有文字,所以都是口头文学,大致可分为神话、传说、故事、诗歌、曲调、戏剧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阿昌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口头文学巨著。

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是到目前为止搜集到的最完整的阿昌族神话。它是阿昌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是阿昌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最绚丽、最与价值的一朵奇葩。它描述了人类男性祖先遮帕麻和女性祖先遮米麻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繁衍人类的艰难历程。目前,《遮帕麻与遮米麻》有诗体和散文体两种传承样式,两种体裁的内容和情节几乎完全相同。

民间传说:阿昌族的民间传说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族源传说、节日传说、服饰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反抗邪恶势力的传说等。主要有《陪郎撑伞》、《户撒坝为什么不平》、《桑建的故事》、《谷种的传说》等。

民间故事:根据其题材可分为历史故事、伦理道德故事、英雄故事、爱情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动植物故事等。历史故事有《户撒定居》、《选头人》、《腊赢和腊康》等伦理道德故事有《继母》、《借钱做生意》、《偷盗的下场》、《酒的故事》、《猎人过生日》等。英雄故事有《爱撒萨》、《大青树下的祭礼》等。爱情故事有《眉上长旋的姑娘》、《螺蛳妹》、《白鸡姑娘》、《龙女》等。机智人物的故事有《财主不洗脸》、《一丈高的人》、《牵马人和富人》等。动植物故事有《猴子屁股为什么发红》、《狮子和野猪》、《鼠王选婿》、《松树想当王》、《树木不走路的传说》等。

民间歌谣:阿昌族的民歌从体裁上分有叙事歌和抒情歌。从演唱形式上分有活袍调和即兴歌。从题材上分有祭祀歌、叙事歌、习俗歌、山歌等。祭祀歌最为古老,最具宗教色彩。又可分为“泼直腔”和“撇杂调”两种类型。《遮帕麻与遮米麻》是著名的叙事歌。此外还有《老姑太》、《亲妹子和晚妹子》等。习俗歌一般在人生的几个重要仪礼中演唱。

六、阿昌族的音乐

阿昌族的音乐与阿昌族的原始宗教存在一定的关系。活袍调是在重大的祭祀活动或丧葬仪式中,由活袍专门吟唱的调式。阿昌族的民歌有祭祀歌、叙事歌、习俗歌、山歌等。阿昌族的乐器主要以生活中常见之物为材料自制而成。有部分乐器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借鉴而来的。其乐器有洞箫、葫芦萧、三月萧、竹笛、二胡、三弦、象脚鼓、芒锣等。葫芦萧是用一个小型葫芦做气箱,底部插入三支并列的竹管,中间一支为主旋律管,有七个按气孔,内装一枚簧片。吹奏时三管齐鸣,音色和谐优美。三月萧是横隔直萧的一种。节奏自由,长音多,音色圆润细亮,如诉如泣。

七、阿昌族的舞蹈

窝罗舞是盛行于梁阿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它有成套的舞步和造型,以“竹鸡下树拍翅膀”为开头,以“竹鸡双双归巢林”为结尾。分男女双行并排,呈环行转动,以三弦、唢呐、锣鼓等器乐伴奏。此外还有象脚鼓舞、刀舞、棍舞等。多在节日和集会中表演。

八、阿昌族的美术

有绘画、雕刻、刺绣、染织、银器制作等。阿昌族的雕刻艺术技艺较高。主要是木雕和银雕。木雕主要用于佛龛、房屋建筑、生活用具的雕刻装饰上。而银雕主要是用于雕刻各种饰品、器物等。图案以十二生肖最为常见。

九、阿昌族的建筑

奘房:就是佛寺。有三重飞檐外加栏杆,下层放杂物,上层是大殿,供进行佛事所用。

佛塔:为圆锥形,下为四方形塔座。塔顶为金属宝顶。与当地傣族的建筑风格基本一致。

十、阿昌族的娱乐

武术:阿昌族传统武术有拳术、棍术、刀术、枪术、矛术等。拳术阿昌语叫“砍过”,有四方拳、十字拳、猴拳、公鸡拳、大蟒翻身拳、四马回头拳等。从中间一点打到四角,形成四方形就是四方拳。此拳左击右防,先从左边打出去,一般人因左手无力,不防从左边击来,阿昌族往往利用这一心理战术,以四方拳出奇制胜。 棍术阿昌族叫“晃赖过”,除棍外,还有二节棍、三节棍、合棍、十四门棍。棍术为猴棍,演练者左脚踢起一根一公尺多的木棍,右手趁势抓住,左手立即握住另一端,往肩一杠,来个猴子挑水动作;左手放开,右手把棍舞到身前,棍绕身一圈,右脚前跪,并将棍直刺出去;迅速站起,瞬间左手反握棍靠拢右手,右手又握棍的另一端,猛刹出去,然后收右脚和棍结束。 阿昌族刀术叫“猫赖过”,刀有单刀、双刀、关刀、大刀、朴刀、三十六刃半等。阿昌族人民不但打制刀具闻名,而且爱舞刀,每户人家至少有一把长刀,男子举行婚礼都身背一把长刀,以示英武。阿昌族喜爱武术,男子从小练武,不少人都会刀术,棍术和拳术。过去阿昌族的土司都是武官出身,擅长武术。一般阿昌族男子练就一身武艺,曾抗击过英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击退过侵入滇西的日寇。

耍白象青龙:是一项阿昌族喜爱的有趣的活动,主要是在每年会街期间举行。“白象”、“青龙”先用木材做成骨架,竹篾编成身体,象身用白纸裱糊,青龙用兰纸裱糊。象和龙身内成空心状,由人在内操纵。象鼻用布制成,肚内装有滑轮和绳子,由一人(白象肚内有四人抬)双手来回拉动,象鼻就会上下左右甩起来。“白象”、“青龙”在象脚鼓、锣和钹的伴奏下,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滑步、下跪、前倾、后仰。操纵滑轮的人一拉就是很长时间,很能锻炼臂力。而绕着“白象”和“青龙”跳舞的姑娘和小伙子们,比拉象的人更能锻炼身体,跳一会儿就满头大汗。

舞阿昌刀(即“户撒刀”):阿昌人为使婚姻幸福美满,结婚时要扎一座漂亮的彩门,新郎还要举起心爱的阿昌刀,进行“开路”和“驱邪”的仪式。新婚的早晨,新娘随着陪娘、陪郎来到新郎家的门口,他们含笑钻出彩门,而紧跟在后的新郎却唰地一声抽出腰间的长刀,双目圆睁,威风凛凛,挥刀在空中划了个漂亮的圆弧,左三刀,右三刀,刀光闪闪,护送新娘进彩门。进了彩门,小伙子又舞起大刀,围绕新娘四周砍斩削劈,象征着用武艺来驱除邪魔。雪亮的飞刀飞舞挑花,显示出新郎娴熟的动作套路,准确的砍路,说明小伙子平日苦练的功夫不弱。人们啧啧称赞,认为他今后一定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幸福生活。

秋千:荡秋千是阿昌族传统的活动,多在喜庆节日举行,分为轮秋和甩秋。

棋类:阿昌族颤长棋类娱乐活动,他们发明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棋类如,乘棋、捉棋、核桃棋(俗称五麻子棋)、牛角棋、裤裆棋等。此外还有赛马、射弩、摔跤、浮水等等。

十一、阿昌族的服饰

阿昌族的服饰,各地略有差异。本民族衣饰特点以户撒地区保留得多些。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蓝、白、黑等素色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青年喜缠白色包头,已婚的则缠藏青色包头,青壮年的包头要留30多公分长的包头布拖在脑后,并在包头上插花,显得年轻漂亮。外出时斜背一个“筒帕”,并背上一把美观的阿昌刀,威武而又英俊。户撒地区成年男子也有穿左襟上衣的。妇女的服饰因地而异,梁河地区的女服上衣为长袖圆摆对襟衣,衣摆盖过臀部,小翻领,领的内层用别于上衣本色的浅色布缝制,起到点缀的作用。中青年的衣服颜色为亮丽的浅色,老年妇女以深色为主。此外,还套小坎肩。坎肩对襟立领,钉三至六枚银排扣。下身着筒裙。分无花纹素筒裙和有花纹的抠花筒裙。素筒裙多在劳作时穿,而抠花筒裙适用于各种场合。此外头上要包头。其制作方法是先用塔扇树叶做高约一尺一二的圆筒作为内支撑,之后用长约一丈,宽九寸的黑色包头布缠绕在圆筒上。包头布两端长一尺余的缨络的一端披在包头前面,一端绕包头一周别起来,用以固定披下的一端。包头上插绒线球花棒作装饰。梁河地区妇女的服饰还有花腰带、围裙、绑腿、围巾等。每逢节日盛会都喜佩戴各种银饰。户撒地区妇女服饰,不论是已婚还是未婚,其服饰与当地傣族相差无几。已婚妇女挽发髻于头顶,罩上青色圆筒包头。上衣为长袖圆摆对襟衣,下身穿黑色长筒裙,平时腰系黑色短围腰。上衣款式与梁河地区的大致一致,但区别在纽扣上。纽扣为银质的大圆扣。少女服饰也相同于梁河地区,但是包头上的装饰是插鲜花或塑料花、绢花。。腊撒地区妇女的服饰以黑色为主,头戴厚实挺阔的圆盘黑包头,身穿黑色齐脚对襟衣。下着齐脚的黑色筒裙。阿昌族过去青年男女有嚼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以此为美。

十二、阿昌族的饮食

阿昌族食物以大米为主,少数居住在山区地带的阿昌族种植早稻的同时种植玉米、小麦、薯类、荞麦等,并以玉米、荞麦、小麦、薯类作为季节性的主食,大米为常年主食。阿昌族喜欢吃软米和糯米。副食有肉类、瓜果、蔬菜等。副食品的加工制作主要用煮、炸、炒、凉拌、烤、舂、炖、腌等方法。喜欢吃酸辣食品。户腊撒地区阿昌族偏重酸辣,梁河地区偏重咸辣。阿昌族非常喜欢饮酒。主要用米制酒,也用山上的野生植物为原料。酒分白酒和烧酒,还有用苦菜和糯米制成的药酒。特色食品有:过手米线、火烧猪肉、酸粑菜、苏子粑粑、黄花饭等。

过手米线:也称火烧生猪肉米线,是阿昌族有名的地方风味小吃。米制成洁白的丝状,里面加上别具风格的调料,新鲜猪肉烧熟后剁细斩茸然后用酸醋拌匀,再加上碎花生米、猪肝、猪脑、粉肠、芝麻、大蒜、辣椒、芫荽、豆粉、酸水等调料,搅成糊状即可。其味道香辣,爽口。食用前先将手洗干净,用筷子夹一撮米线放在手掌心,再挑一点糊状的佐料放在米线上“过手”,然后送入口中。过手米线因其吃法而得此名。

苏子粑粑:也叫苏子汤圆。将糯米磨成面粉,用水调匀,搓成圆球状投入开水中煮熟。之后捞起放入装有苏子面的小盆中滚动裹匀即可食用。吃的时候可以蘸糖,也可和酸腌菜配着吃。苏子粑粑是户腊撒地区泼水节必吃的食品。

十三、阿昌族的居住

一般都是砖瓦、木石结构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建筑风格与当地汉族和傣族相似。院落是封闭式的,由正房、厢房、厅房组成。正屋住人,两边厢房楼上堆放粮食及其他生活用品,楼下为猪圈、牛栏。村寨内房屋较整齐。寨间交通要道一般都是石板路或碎石路,往来方便。

十四、阿昌族的婚恋

阿昌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带有明显的父系色彩。男女青年大多自由恋爱,我们常说的吹萧引凤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结交的主要方式之一,只不过他们吹的不是萧,而是葫芦笙。篝火晚会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结交的另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当地称之为“串姑娘”。阿昌族的恋爱比较自由,但是若要正式结婚必须要经过父母的批准。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阿昌族历史上曾有抢婚和逃婚的习俗。抢婚一般由以下两种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恋,但女方父母不同意,两人只好商定由男方来抢婚,造成既成事实后,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订下婚约后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强抢,迫使姑娘就范。逃婚一般发生在双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况下,恋人只好双双逃走,以此争取婚姻的自由。抢亲到家,一进门就放鞭炮,当即拜堂,让姑娘包上高包头。当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将姑娘领到男女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深山老林,直到家里与女方家长谈判结束,才能双双回家。因双方终要结成亲戚,所以无论原来怎样,男方在抢亲后第三天仍要聘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说亲。求和说亲仪式在女方家里举行,女方家一律不负责招待,要由男方家负责招待,并付给女方家的说客工钱。因此,男方除请说客外,还要请一个人烧菜做饭。谈判时间一般三至六天。在这期间,男女代表都要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但一经达成协议,双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处,常来常往,亲如一家。上述习俗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变化,现已基本绝迹。此外,阿昌族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如长子未婚,次子和次女就不能结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于姐姐结婚。如弟妹先于哥姐结婚,则要举行“跨越礼”和给哥姐一些钱,以对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十五、阿昌族的丧葬

阿昌族普遍采用土葬。在信仰佛教的地区,要请僧人念经办法事。死者的年龄越大,葬礼越隆重。如死者是传染病患者,就会实行火葬,主要是为了防止疫情的蔓延。因难产而死的人也会实行火葬。如果是意外死亡,则葬礼就会很简单,而且死者不能够埋进祖坟。

十六、阿昌族的节日

出洼节: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意为送佛出寺,节期三天。此时收割完毕,进入农闲期,故取消进洼节的禁令,青年人可以自由玩乐。十五日,全寨的未婚小伙子带着花纸,敲着象脚鼓在寨中游行,老人们则进佛寺烧香,并要把以前进洼时放在寺院佛座后面的供品取出来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举行佛爷出洼仪式,所有的未婚少女都要进佛寺拜佛。十七日,各寨青年男女集中,听本寨佛爷讲诵经文。然后,人们欢歌纵舞,相互祝贺。青年男女从这天起又可以谈情说爱,缔结姻缘了。

换黄单:每年农历九十月间择日举行。届时,各佛寺所辖区的群众要抬上香烛、纸以及食物,同时还要将准备好的佛像穿的黄单和在佛寺里挂的各种布单,一起送到佛寺供祭。到寺院后,先进香拜佛,然后由佛爷为进香拜佛者念经,念经完毕,前来进香拜佛的人们把新黄单给佛像换上,以示其信仰的虔诚。

窝罗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为祈求五谷丰收,驱虫沣灾,要杀猪、宰牛祭祀,届时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入夜后点火把在村寨周围游动。

泼水节:和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届时常常由姑娘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参加聚餐的人数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一碗酒,否则就要罚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当场抓住,不仅要受罚,还要被姑娘取笑。酒后小伙子要根据菜价,将钱在不让姑娘察觉的情况下交给姑娘。

十七、阿昌族的禁忌

神龛上忌放各种杂物和刀枪。忌用脚踩火塘上的三角架、木柴头、锅脚石,忌向火塘吐口水,不能从火塘上迈过。不能站在或者坐在门槛上。女性忌住楼上,男子在楼下,妇女不可以上楼。男子不能从妇女晾晒的裙子下走过,要绕行。新结婚的媳妇不能同公公在一起吃饭,妇女生小孩后未满七天,忌讳别家男子闯入院中。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祭寨神时,全寨人不得出寨劳动,外人也不许进寨。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解除婚约时,不能烧毁订婚时的照片和头发。人死后尸体不能被猫、狗等动物跨过。

Copyright Reserved 2021 © 阿昌山寨 网站备案号: 滇ICP备15000563号 电话(TEL):18988236235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