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角,也叫帕提瓦(神秘而幸福的地方),又称“八”角。
《腾冲县地名志》载:“山形似‘八’字,村居‘八’字角”。又因阿昌村寨坐落于赛通坝的西南角而得名。坝角由那丁坝、彗俸坝和查拿河畔三个自然村组成,是一个阿昌与汉族杂居的山区古老村落。地处新华乡东部,属新山社区管辖,距乡政府所在地4.5公里,距腾冲城53.5公里,辖2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2户,其中阿昌族有104户,总人口456人。阿昌族姓氏为赵、俸、马三姓。汉族姓氏有杨(分木易杨和土丁杨两个支系),瞿、许、董5姓。8姓不同氏族的人聚居在一起,世代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友好往来,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
坝角,最高海拔1950米,最低海拔1450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1780毫米。东与大荒田、新寨隔河相望;南临太和村;北接横山园和新蒲路;西靠横山林区。有国土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746亩、林地3627亩,森林覆盖率为76%。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常年润水不息。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包谷、茶叶和养殖业及外出打工为主。
据《赵氏家谱》介绍:坝角,赵氏始祖赵德洪是汉人,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多次遣使赴云南招降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均遭杀害,遂于十四年九月,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将军,率步骑兵30万征讨元梁王。赵德洪,柳树湾赵家巷人氏(角音天水郡),系沐英部下,从南京应天府大石板高客(高客:腾冲方言,石阶、石坎)第一,牌(排)行第二,奉命征南而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征战,十六年,明军大获全胜,云南征服,傅友德班师回京,则留下沐英镇守云南。始祖赵德洪因屡建奇功,钦授“镇武将军”之职,奉命驻守永昌板桥。子赵琮驻守腾越,落业吴邑。赵德洪娶黄氏生七子,随职封诰夫人。娶姜氏生三子,共十子。长子赵琮、次子赵繁、三子赵衍。赵琮第十三代孙赵尔荣祖,为谋生迁居南甸木瓜寨,娶小蒲窝阿昌族为妻。
清初,小蒲窝土官寨沙土司招收佃户,阿昌人赵国品应招来到小蒲窝做佃户。因为人诚恳、吃苦耐劳,娶曹氏为妻,深得沙土司信任和赏识,颁给山照。赵国品携妻儿,持山照,来到八角山铲草立寨(原寨址在今坝角旧寨坪),创业兴家、勤垦苦植、顽抗灾疾、谋衣索食,繁衍生息。解放后,1953年土改时,从赛通、彗俸迁入汉族,坝角成了阿昌、汉族杂居的村落。时至今日,坝角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格,2014年11月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被腾冲市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从新华乡政府到坝角为弯曲的盘山水泥乡村公路,进村道路为块石铺筑路,村内主干道均已硬化。踏进原始古朴、被茂密群山包围的阿昌山寨,村落坐西向东,周边是稻田,稻田周边是山林,山林周边是绵延的大山。真诚、善良、质朴、热情的阿昌人送来一杯“进寨酒”,清冽甘甜的小锅酒下肚,初次相识的陌生感象流星一闪而过,又象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在此相遇,得到的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对于尊贵的客人,阿昌人与之同杯而饮三杯酒。边喝边唱“相见相识交杯酒”、“互尊互敬倒杯酒”、“合心合意同心酒”的古老敬酒歌。据悉,阿昌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食,嗜食酸笋、酸菜等食物,喜食火烧猪肉。
阿昌族为适应多雨多山多树木的自然环境,民居多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房屋建筑大多为一正两厢房。正房有三间屋子,中间的一间由门厅“屋门”和堂庑两部分组成。堂庑是接待客人、举办祭祖仪式和摆桌吃饭后地方,也是全家人共同活动的场所,设有“家堂”、神龛、烛台、长桌、火塘等。正房前面两侧建厢房,厢房一般为两层式楼房,铺木板,楼上住年轻人或堆放粮食和其它生活资料。楼下为牲畜厩舍,有的人家则把厨房设在右厢下。
走进村民家中,心灵手巧的阿昌族妇女正在织布,看到绚丽、神秘、多彩、独具特色、纯手工织布技术,叹为而观止。阿昌族素有“男龙女凤”的传说,男人喜欢把自己打扮成龙一样矫健,女人则喜爱把自己打扮得像凤凰般美丽。女人们头戴高高的包头,包头上挂有珠链和彩色绒球,穿着颜色艳丽的织锦衣裙,腰系绣花围裙,配戴上做工精致的银项圈、银手镯,不论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传统复杂的阿昌族织锦工艺是阿昌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纺纱上线染色到织经、放线,都需掌握高超的纺织技术和复杂的纹图样式,最后形成款式奇特,图纹别致、色彩斑斓、质地厚实的织锦。
阿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他们都要举办“阿露窝罗节”。届时,全村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到位于村子右上方的广场上“蹬窝罗”。广场占地约3亩,正前方塑有青龙白象图腾神像。他们围绕着青龙白象图腾载歌载舞,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全村安康。“窝罗”在阿昌语中是“在屋旁欢乐”的意思。“蹬窝罗”,就是“跳欢乐”,再现了阿昌族骑马、射箭、织布、播种、舂粑粑等生活场景。人们尽情地唱啊、跳啊,整整跳上一天一夜,唱出村中两族数辈人的乡党之情,跳出邻里关爱之义;他们歌唱美好生活,庆贺民族团结进步。在节日的当天,还要表演传统的棍术、连杚、流星、篾弹弓等武术绝技。
广场的西面则是“阿昌文化展览馆”。馆室占地面积约800余平方米。该馆是一个以阿昌族的历史文化为核心,在现了阿昌族的区域性、独特性,浓缩了跌宕起伏的阿昌历史,是一个历史记载与民俗文化并重的地方。展品征集于周边阿昌族村寨,按照阿昌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主要有农业生产生活用具,铁制农具、锻制刀具、木工用具、谷擂子、特色服饰、帽子、鼓、乐器、马鞍、牛驮架子、驮铃、牛叮咚等,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一百多年的历史。展览馆墙壁上挂满了展示阿昌族的历史文化史料,有“阿昌族聚居地及迁徙路线”、“生产生活”、“语言”、“宗教”、“礼仪礼节”、“姓氏”、“民风民俗”、“?姻”、“服饰”、“阿昌刀”、“阿昌雕刻”、“汉昌融合”等展板。还集中展示了许多阿昌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图片。如,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米麻的传说,遮帕麻造太阳、月亮的故事。驻足阿昌文化展览馆,仿佛走进似曾相识又感陌生的世界,让人重拾失去己久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