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昌族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动态资讯

Dynamic Information
阿昌山寨

传技艺承文化——首届阿昌族餐饮、民风民俗培训侧记

作者:阿昌山寨     来源:阿昌山寨     2015年01月07日 14:01     点击:2590次


“一个不懂得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一个不研究、不学习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自尊不自强的民族是个终将要被历史淘汰的民族……”12月20日至21日,芒市地区阿昌族学会在风平镇龙昌移民村文化活动室举行首届阿昌族餐饮、民风民俗培训,一位阿昌族学者在讲授阿昌族历史时,向自己的同胞们呼吁学习阿昌民族历史和文化。

据芒市地区阿昌族学会会长曹明东介绍,为培养阿昌族餐饮文化品牌、抢救和保护民风民俗,经州民宗局、州文体局和芒市地区阿昌族学会研究决定,特对全州及腾冲、大理漕涧阿昌族群众进行这次餐饮、民风民俗培训。

州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与家常小菜齐上桌

“非常高兴的告诉大家,阿昌族过手米线近日已通过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评审”。在培训仪式上,州民宗局调研员闵建国作为此次保护名录的评审之一,向全体培训人员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他说,阿昌族过手米线以其较为成熟的项目顺利通过了此次评审,成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户撒阿昌族过手米线店老板为培训人员讲解了过手米线的制作方法,并亲自为大家展示了过手米线制作技艺。“制作米线酸水是关键,有条件的话最好选用户撒本地的酸水,要是没有的话也可自己制作酸水。”米线店老板一边制作过手米线“肉帽子”一边给大家讲解制作要领。“要放姜吗?豆粉放多少?鱼腥菜怎么放?……”来自腾冲、大理的阿昌族群众把授课老师团团围住,大家对过手米线的制作非常感兴趣,边看边问个不停。

经过备料、焯米线、烤肉、剁肉、撵豆粉、拌肉帽等多道工序,有着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名菜——过手米线,终于和阿昌小炒、阿昌炖鱼、砂仁炖猪血、阿昌揉干巴、白片肉等家常菜肴端上餐桌,让大家尽享饕餮。

历史、山歌、民俗一个都不少

“梁河阿昌族妇女的服饰很有特点。据了解,除了当代极为夸张的舞台设计而外,在现实生活中,阿昌族妇女头饰与全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妇女头饰相比,可能是最高的。经查阅史书和多方考证,我认为梁河支系的阿昌族可能是南诏王室幸存女眷的后裔”。阿昌族学者孙家林在阿昌族历史的讲授中,为大家带来了若干历史问题的新解读。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较少民族之一。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总人口31600多人,绝大多数居住在德宏州陇川县的户撒乡和梁河县的九保乡、囊宋乡。其中陇川县12700多人,梁河县12400多人,大理州云龙漕涧镇有2000多人,芒市江东乡高埂田村有1000多人,其余散布在腾冲县新华乡和龙陵县龙山镇,盈江县和昌宁县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有语言无文字。从内部的语言特点来看,可分为户撒、梁河和高埂田三个方言区。从妇女服饰来看,三个方言区各有特点。梁河妇女因其“高包头”,给周围各族群众留下深刻印象,也有一些民族干脆用“高包头”来指代阿昌族。

读了历史,听了解读,阿昌族山歌手、学者继续登台,为大家讲授山歌唱法、唱腔以及婚俗、丧俗、茶俗等民俗。当天暗下来,月亮升起,山歌手们围坐在火堆前,用醉人的山歌展示了阿昌族质朴的情怀与多才的技艺。

“对山歌,这种阿昌族人民社会交往、情感交流的重要形式,它即兴发挥,闪烁着民间智慧的光芒。从小听到大,她让我沉醉。”……一位阿昌族女法官让这场别开生面的培训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她向朋友们自豪地喊话“这,是我热爱的民族、热爱的美食、热爱的山歌……我,热爱着我的民族。”


(文章来源:德宏团结报  记者:曹榕)

Copyright Reserved 2021 © 阿昌山寨 网站备案号: 滇ICP备15000563号 电话(TEL):18988236235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