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昌族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民族文学

National Literature
阿昌山寨

多彩的卑妥瓦

作者:赵兴海     来源:云南政协报     2022年04月26日 10:04     点击:1856次

穿过那片小树林,一个崭新的村庄映入眼帘。下午三点,冬日的太阳已经靠向了西边。减了车速张望,正对着路的地方立了一块石头,用红漆写了寨名——卑妥瓦。沿着新村的主路穿行,路两旁是一字排开的青砖黛瓦白粉墙的新村民居,家家户户门前都种了两棵桂花树,墙壁上绘了各种阿昌族生产生活的美术画。

与亲戚寒暄握手进屋,稍事休息便随性地在村里走走逛逛,看见有开了门的人家,就不请自入,闲聊几句。卑妥瓦,翻译成为汉语就是太阳升起的寨子,卑妥瓦示范村已是阿昌族几十年沧桑巨变的标志性新村了,镶了青石板的道路进村入户,家家独门独院,两层的小楼(就是城市人说的别墅),客厅、厨房、太阳能、卫生间一应俱全。整个新村除了几排民居以外,就是村公所和供村民活动的广场以及阿昌族织锦、文物、“遮帕麻与遮米麻”等文化设施,还有民宿、农家乐、沿路赶街子的货柜。村庄看起来特别干净、整洁。

顺着新村旁斜坡小路往上走,不到几十米便进入了一片茶地。那几百亩的茶地,据说是县里为推动茶叶种植而建设的一个示范基地。卑妥瓦无论茶地的管理,还是茶叶的制作都算得上一流水准。茶地坡度很小,最高的地方建了一座瞭望塔。极目远眺,那坝子里飘带一样的大盈江、那靠着山边而行的腾陇高速公路和整个坝子,还有小巧玲珑的遮岛镇都清晰可见。转过身往瞭望塔背面看,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可以清楚地看到阿昌族的神山——喇鹫蹦。

从瞭望塔巡视,思绪被带回到了遥远的70年代。当年这里是一个小山岗,是完完全全的红土地,再往前走一小段路就叫红坡头。新村以及这片茶地,种了一大片桐油果。据说桐油果榨出来的油是一种工业用油,价值不菲。从这里可以看山脚下的公路和公路上奔跑的汽车以及南甸街的大坝子。当年,我十来岁,懵懂中满是好奇,为了看汽车竟然可以跑很远的山路。更搞笑的是,为了看白炽灯,还专门跑到乡政府所在地的曩宋街子。那个年代的电影就是《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有专门的电影队,过一段时间就会轮着到各村各寨去放映。我们就跟着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去看,即便重重复复地看也是兴致盎然。红坡头下面的马茂村,好几处都是乱坟岗,三更半夜路过,总是战战兢兢的。

瞭望塔下是一泓很大的水池,水很清澈,为浇灌茶地而建。过去,我在这里一个叫弄坵的村子读小学,经常被老师带到不远的关璋小学参加过好多次忆苦思甜大会。记得有一位老人声泪俱下地说:“旧社会我们这里没有水,人家不叫我们‘关璋’,而是叫‘干璋’。”这句话一直印在我脑海里,以至于如今来到关璋,总会想了解一下乡亲们的用水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小学校离卑妥瓦不远,在一棵硕大的黄果树下,是村子里最好的建筑物。从这里走出去了一大批人才,去年考取复旦大学研究生的那名阿昌族女生,曾在这所小学读书。

走在干净得像洗过一样的石板路上,一袭身穿迷彩服的高大身影,进入了我的视线,他是行政村的曹支书。我们原本就非常熟悉,只是没有提前联系。曹支书带我到他们村的“瓦等整”,阿昌族一般这样叫村子的后山,在那棵曾经上过电视的龙宝树下,给我讲村子的古往今来。极目之处,关璋古寨扩大了很多,阳光下白色的墙壁格外抢眼,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里的绿化特别好,整个古寨都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树丛中。几十年前的关璋古寨在现实中淡出了记忆。

曹支书说,农村工作难做,需要不断引领和改变才能顺应乡村振兴的潮流。下一步,这里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开发阿昌族文化旅游,还要引入商家在这里建一个星级宾馆。在他踌躇满志的坚毅表情中,我的眼前呈现出一个唯美多彩的卑妥瓦。

Copyright Reserved 2021 © 阿昌山寨 网站备案号: 滇ICP备15000563号 电话(TEL):18988236235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