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昌族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民族概况

National Survey
阿昌山寨

阿昌族与“寻传蛮”

作者:阿昌山寨     来源:梁河阿昌族今昔     2021年08月14日 00:08     点击:2963次

历史文献记载:三国初年至两晋南朝,汉代居住在永昌郡域的“嶲”部落族群,被译写为“叟”。作为氐羌部族的阿昌族先民,属于“叟”部落群的一部分。进入唐代,诸多汉文史书,把阿昌族先民归属为”寻传蛮”之中。

唐樊绰《蛮书)卷四载:“寻传蛮,阁罗风所讨定也。”又卷三说,阁罗凤“西开寻传,南通膘国”。《南诏德化碑)说:“西开寻传、禄郸出丽水之金。”又说:“爰有寻传,畴壤沃饶,人物殷凑。南通渤海(指印度洋),西近大秦(指印度)。根据诸多研究者的著述,上述史料说明:(一)这里所说的“寻传”是地区名,因寻传蛮居住而得名。唐代寻传蛮主要集中在南诏的西部,即汉、晋时期的永昌郡内。有学者认为“何以称之为寻传蛮’的原因不得而详”。(二)阁罗风西开寻传后,通过寻传地区向南扩展势力至膘国(即今缅甸曼德勒境)。(三)丽水即今伊洛瓦底江,禄郸为丽水的支流,即今泸水县境外的小江。小江自今

片马、岗房、古浪边境西北流入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恩梅开江。恩梅开江东西两岸皆有寻传蛮。唐代的寻传蛮分布地域辽阔,包括今澜沧江以西至缅甸克钦邦境内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流域一带。

《蛮书》卷二说:在东泸水(今雅砻江)与磨些江(今丽江县至永胜县间的一段金沙江)合流地带,即今四川盐边至云南华坪、永胜一带,唐代居住有寻传蛮部落。至元明时期,东部的这部分寻传蛮也被称之为“蛾昌”。明朝中期以后融合入彝族和傈僳族中。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云龙州(今澜沧江西岸的云龙旧州)说:“境内多蛾昌蛮,即寻传蛮,似蒲而别种。”明正德(云南志)载:“峨昌即古代之寻传。住于云龙,腾越一带。”另《新唐书》、《唐人》也记录作”寻传”。所以,汉文记载把包括今天阿昌族在内的“峨昌”记为“寻传蛮”,是有所据。

但是,汉文史籍《文献通考》、《滇考》等书,则将“寻传”作“寻傅”。还有方国瑜考证“寻传蛮”,为今之景颇族,且“寻传蛮”属唐代史家所称,并非“峨昌”人之自称。

云南少数国族历史研究方面的学者杨浚,李道生经过长期的社会历史调查,尤其通过对明清史家所称的“古浪峨地”的考察,发表了诸多著作。杨浚认为阿昌族“也应是云南的土著民族”,属于唐宋时代古浪峨人的苗裔,并认为“南诏王室的族属就是阿昌族先民浪峨人”。李道生认为“在唐代,蒙撒人的部落也曾一度入侵洱海区域,在洱海区域南部建立‘蒙撒诏’(史书讹称‘蒙舍诏),南语灭亡以后,蒙撒人又向西迁移,最远的迁到德宏州一带,因此,现在户腊撒的阿昌族仍保存有‘蒙撒人'的自称,最近的迁回到古浪峨地的西部澜沧江和怒江一带”。(杨浚、李道生文均引自《怒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怒江州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室1900年12月内部发行)

《滇记)有云:“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异牟寻(南诏王)开北方赕(今四川盐源一带),徙洱河白蛮、罗落、么、些、冬门、寻丁、娥昌七种蛮,以实其地。”《滇记》成书于明末天启年间。这条记载说明:在唐代“洱河”附近生活着阿昌族的先民浪峨人。杨没、李道生之说,似与文献的考证相吻合。

Copyright Reserved 2021 © 阿昌山寨 网站备案号: 滇ICP备15000563号 电话(TEL):18988236235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