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昌族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动态资讯

Dynamic Information
阿昌山寨

阿昌族:唱幸福山歌过甜日子

作者:龙琼燕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2015年03月11日 20:03     点击:4818次


绕着颠簸的弹石路前行,两旁的甘蔗正在成熟。

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是德宏州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丙界村丙盖村民小组。

和村外颠簸的弹石路不同,进村的道路,已经是水泥路了。

水泥路两旁的一幢幢房子青砖白瓦,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在这里凸显。

从整村推进到整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在丙界村委会所在的丙盖自然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幸福山歌

在我们眼前的是丙盖村的两位身着花筒裙的阿昌族妇女:赵家翠和赵兴春。她们是村里的“本土明星”。

知道我们的来意后,话没多说,50多岁的赵家翠就用阿昌族传统的山歌调子给我们唱起了欢迎曲。

据说,这样的调子,歌词完全不重复,可以唱上三天三夜,这不禁让人心生佩服。

虽说是山歌,但是阿昌族的山歌并不是在山里唱的,而是在家中厢房或厨房里,燃起火塘,正儿八经地唱。内容也是丰富多样,除了与传统的风俗习惯有关,随着生活的日新月异,歌词也跟着创新起来,有了党的各种政策,还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改变编进了阿昌族的山歌调子里。

从山歌中,生活的改变以及对政府的感激之情显露无遗。

赵家翠家里除了种植包谷、甘蔗、烤烟、稻谷等农作物,家里还在街边开起了一间小卖部,加上养殖猪、鸡、鸭等收入,家里人均年纯收入超过了3000元。

作为唱歌的“行家”,赵家翠和赵兴春还发挥自身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参与本村建设,与外村联系,沟通到县里表演等事项。村子在两个“本土明星”的带动下,还成立了阿昌族原生态歌舞传承表演队,村民的娱乐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起来。

在政府的扶持下,九保阿昌族乡结合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投资8000多万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巩固“粮、蔗、茶、畜”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种植白花茶6000余亩,竹子7000余亩,烤烟、核桃、草果、奶牛养殖等产业也正在发展。

下一步,这里还将打造九保阿昌风情小镇,生态园林小镇。

梁河县曩宋乡,是另外的一个阿昌族乡。和九保的丙界一样,关璋村主要以甘蔗产业为主。种植甘蔗一项,有的农户就能收入8万多元。

与九保的农作物为主的农民收入不同,在政策的扶持带动下,这里发展起了好几个养殖大户。

曹先恩就是其中之一。

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新建的灯光球场旁的小卖部里收拾东西。

在她家的养殖场里还有卖剩下的20多头猪,丈夫和她经营着养猪场,每年这一项的纯收入不少于5万元。

村里、乡里、县里组织的培训,他们夫妻两人谁有时间就去参加,从不缺席,“在我们这里,没有多少文化水平,科技培训对我们帮助很大,也很有用。”曹先恩说。下一步,她们家还将继续扩大养殖的规模。

就是靠着养殖业的收入,她家买下了当时供销社的房子,进行翻修,并在这里开起了小卖部。家里的家具不少,客厅也收拾得很干净,一旁还放着冰箱和洗衣机。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盼望的就是能有份长期增收的小产业,在关璋,就有了甘蔗和畜牧的双重小产业。

曩宋阿昌族乡,以甘蔗产业作为经济支柱,全乡有甘蔗面积8000多亩,在抓好甘蔗、蔬菜、水稻等传统产业的同时,乡里加大了白花油茶、烤烟等新型产业的培植力度。目前,完成烤烟种植3500多亩,仅烤烟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使全乡人均增收近300元。

据悉,“十一五”期间梁河县共向上级争取扶持人口较少民族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8个列入扶持范围的阿昌族聚居村委会,使得当地产业开发有了起色,群众科技意识、商品意识明显增强,科技生产水平普遍提高。

德宏州对阿昌族的扶持主要以“整村推进”方式进行,对边境一线的村寨给予重点扶持,以产业项目为主,以增加阿昌族群众收入为核心,项目倾斜,整合资金,聚合资源,合力推进。

从“输血”到“造血”

再往丙盖村里走,听到的是朗朗的读书声,这里是丙界村完小,也是阿昌族的第一个小学。这里曾是梁河县阿昌族年轻一代成长的摇篮。

如今的丙界村完小教学条件好了很多。学生上起了体育课,有篮球、乒乓球、跳绳等多种项目。校长明大伟介绍,每个星期三,学生们还会身着民族服装来上课,学习阿昌族的传统语言和文化。

然而,相比城里的娃娃,村里基本没有学前教育。一般三四岁的孩子没有幼儿园可读。九保乡副乡长杨艳说道:“城里的娃娃有幼儿园上,但是阿昌族地区大部分没有,在学前教育上就要落后一大截。”

我们采访的时候,芒市地区阿昌族学会会长曹明东一行刚完成了对德宏阿昌族村寨的整体调研。

曹明东拿着手中的一大沓材料告诉记者,发展的同时,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目前最应该考虑的。

梁河县勐科行政村,至今没有一所小学,集中办学后,一年级的娃娃就得住校,有的每星期要走上八九公里路才能到学校上课。大部分阿昌族地区没有学前教育,不上幼儿园,这又让这群学子在学习上相比城里的孩子落后。

此外,在调研中发现,年轻人会讲阿昌语的少了,一些传统文化因为缺少相应的扶持,消亡得太快,目前只有通过收集、摄像来进行挽救,“如果阿昌族也能和德昂族一样建一个自己民族的博物馆,把传统文化以实物的方式保存好就好了。”曹明东如是说。

在他看来,“没有产业,没有钱,发展从何谈起。要变扶贫式的直接输血为自我发展、自我积累,才是阿昌族的良性造血之路。”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21 © 阿昌山寨 网站备案号: 滇ICP备15000563号 电话(TEL):18988236235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