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昌族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动态资讯

Dynamic Information
阿昌山寨

曹明宽:与活袍、阿昌族文化不可不说的故事

作者:阿昌山寨     来源:阿昌山寨     2015年01月06日 17:01     点击:2010次

语言环境缺失

现在很多阿昌族人不说阿昌语,或不会说阿昌语。

从梁河县城,沿一条平整的柏油路车行3公里便是九保阿昌族乡永和村委会,阿昌风情园就伫立于路边,它落成于2008年,是阿昌族民俗文化的浓缩精华。宽阔的广场上设有阿露窝罗节的白象标志、遮帕麻和遮米麻纪念馆以及永安司古庙等建筑。上午10时许,风情园内一片静谧,进门的右手边挂着一块牌匾——“永和村阿昌族织锦文化产业合作社”,几名阿昌族妇人轻言细语,手中编织着阿昌族传统工艺品“织锦”。往里走是具有阿昌族建筑特色的峨昌楼,旁边伫立着一幢纪念宫,门前的青石纪念碑上镌刻着2006年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荣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走入纪念宫内,遮帕麻和遮米麻两个大神的塑像赫然醒目,神像下方香烟氤氲,墙壁上用青石镌刻着《遮帕麻和遮米麻》传世神话的汉语译文。

全国有3个阿昌族乡,其中两个在梁河,目前全国阿昌族人口约有3.8万人,梁河约占全国阿昌族人口比例的40%。阿昌族没有文字,但有着情节生动、可诵可唱的诗歌、戏剧和神话故事。自2005年以来,梁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收集、调查和建档,同时建立了非遗传习所,扶持传承人开展传承、展示活动,每年都与主要传承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进行考核。

然而对于梁河这样的全国贫困县来说,缺乏县级配套资金以及非遗保护的系统理论指导,非遗的保护依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意识上过度强调开发利用,使得保护与发展本末倒置;而随着中青年外出打工人数日益剧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瓶颈。

在曹明宽的5个孙子中,只有一个对古阿昌语感兴趣,曹明宽对他寄予厚望,但和现今大多数阿昌族青年一样,这个孙子也喜欢外面的新奇世界,高中毕业后便一直在外打工,每次回家,曹明宽都会迫不及待地让他接触古阿昌语。曹明宽的观念是,古阿昌语是阿昌族文化的灵魂,传承阿昌族文化不能仅仅依靠活袍,必须得有一个浓厚的语言环境。但现实情况是,随着各种现代传媒的强势冲击,传统阿昌族的生活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巨变,新一代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说阿昌语的人逐年减少。

曹明宽有时会接到一些阿昌族同胞打来的电话,说接待客人时,一些阿昌词语不会说,于是在电话中向他请教。曹明宽说:“现在很多阿昌族都说不了阿昌语,这很丢脸。”

粱兴维,回龙生态茶业公司经理,纯正的阿昌族,但他现在已经讲不出纯正的阿昌语,顶多只能听懂大概意思,还必须在语速较慢的情况下。粱兴维说,他所在的梁河县河西乡是一个与汉族杂居的地方,现在人们已经很少用阿昌语交流,而阿昌服饰也只是在逢年过节或喜庆婚嫁时才象征性穿戴。

Copyright Reserved 2021 © 阿昌山寨 网站备案号: 滇ICP备15000563号 电话(TEL):18988236235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