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昌族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民族文学

National Literature
阿昌山寨

【民族文化】阿昌族民族民间音乐历史变迁研究

作者:钟小勇     来源:阿昌山寨     2024年10月26日 23:10     点击:120次

阿昌族源于古代氐羌族群,其祖先是我国古代羌族的一个分支。任乃强教授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中记道:“羌族是亚洲最早创造牧业文化和进入农业生产的民族。”公元前21世纪,羌王夏禹在河南阳城建立中国之夏王朝。夏禹王时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夏羌文化。到了周代是羌人最活跃的时代,古代羌族是创造该社会文化的主体,在周朝政治领导中起关键作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连年战争,迫使氐羌部落包括阿昌族先民逐渐南迁,到了汉代南迁人数逐渐增多。到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黄河中下游各民族陷人分裂割据,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又导致氐羌部落大量迁人西南地区。隋至唐初西南地区民族部落不断分化,出现了许多不同称呼的部落,也包括今阿昌族先民。根据阿昌族搬迁路线,阿昌族经历了西北高原时期、青康藏高原时期、滇东北部高原地区、滇西地区等几个时期的发展。在滇西地区又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两个发展时期。阿昌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也经历了这几个重要时期的发展。

一、西北高原时期的阿昌族民族音乐文化

西北高原时期的阿昌族音乐,大概从远古到公元前5世纪。阿昌族源于古代氐羌族群,其祖先是我国古代羌族的一个分支。这一时期阿昌族祖先氐羌部落经历了极其艰苦的采集、狩猎生活;在采集、狩猎中与同伴交流当中逐渐产生了古老的二音列、三音列原始音乐,独具风格特色,这是西北高原时期阿昌族音乐文化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原始宗教产生,原始宗教音乐也开始形成;到我国夏商周的奴隶社会时期,是古代羌族发展的辉煌时期,尤其是周代更是异常活跃。我国周代对音乐艺术非常重视,由于阿昌族祖先羌族在周代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这一时期古代羌族的音乐文化也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古代羌族包括阿昌族先民音乐文化处于萌芽阶段,古山歌(把豪昆、把松昆)、哦罗调、原始宗教音乐等音乐体裁形式逐渐形成。阿昌族先民在采猎、狩猎中与同伴大声对话形成了山歌;在狩猎生活中烧烤猎物吃后高兴得手舞足蹈而产生“窝罗”歌调;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在宗教活动中产生了专职的神职人员,随之产生了原始的宗教音乐文化。由于阿昌族先民这一时期所居住的地理、自然、气候、社会等环境因素,从而形成了特定的人们审美心理以及音乐风格。总体说来,西北高原时期的阿昌族音乐具有明显的苍劲、悲凉的西北高原审美特点,音乐风格具有粗狂、豪迈、神秘的特点。如:阿昌族古歌“把豪昆”、“把松昆”曲调非常古老,其音阶属于原始的二声和三声音阶,基本上是由 613 三个音构成。'窝罗调”是阿昌族非常古老的一种歌舞曲调,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时期,多为二声或四声羽调式,律动性很强,有四三拍或四二拍与四三拍交替。演唱时用浑厚、粗犷、有力的大本嗓演唱。从这些阿昌族古歌中可以感受到阿昌族先民早期的审美风格,其音乐风格及审美具有明显的苍劲、悲凉的西北高原审美特点。

二、青康藏高原时期的阿昌族民族音乐文化

阿昌族青康藏高原时期主要指公元前5世纪一公元3世纪的阿昌族音乐文化。由于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迫使氐羌部落包括阿昌族先民逐渐南迁,到秦汉时期阿昌族先民主要居住在西藏、甘肃一带,进一步进入青海各地,又逐渐南迁至青海湖、囊谦及西康地区北部、雅江上游一带。阿昌族先民在南迁过程中,始终靠近青海东部、四川西部民族走廊南下的,因此与彝族先民关系密切。经济上这一时期阿昌族先民已经进入到农耕时期,开始种植高粱、谷子等农作物,生活得到改善。一夫一妻制家庭已经形成,恋爱婚姻比较自由。随着家庭意识和祖先意识的增强,其宗教信仰已由原始崇拜转变为祖先崇拜。这一时期阿昌族先民在南迁过程中与各民族杂居相处,民族间接触频繁,而西域和西凉地区(今甘煌、一带)成为各民族政治、经济、音乐文化的交流中心地带,从而促进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青康藏高原时期的羌族区域包括阿昌族先民的音乐文化中的声乐、器乐和乐器等音乐各种文化形式都非常兴盛,源于古羌人莎朗的歌舞音乐极为丰富,山歌“把豪昆”、“把松昆”、“窝罗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祥作”山歌由高声说话的抑扬顿挫发展成为旋律性较强的曲调,“祥个”山歌由于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建立,由男女之间的情话而演变成歌。由于青康藏高原时期的阿昌族先民接受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生活得到了很多改善,山歌的演唱形式进一步发展为群体对歌的娱乐性质,一人领唱众人帮腔的歌唱形式。这一时期的“窝罗调”也逐渐形成边歌边舞的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家庭的建立,原始宗教进一步发展完善,宗教音乐也随之发展。这一时期原始宗教音乐主要有念鬼调、马兰调、送魂调的产生,这与原始宗教转变为对祖宗的崇拜有关系。

青康藏高原时期由于农耕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形成,人们普遍家庭意识和祖先意识的增强。同样,这一时期阿昌族先民在南迁过程中与各民族杂居相处,民族间接触频繁。以上各种因素带来了这一时期阿昌族先民音乐文化特有的文化背景,从而促使了这一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青康蔽高原时期阿昌族先民音乐文化呈现出审美的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音乐旋律性更强,音乐的世俗因素增加,更加走向大众化,音乐内容、体裁、题材、风格更加丰富多彩。

三、滇西地区时期的阿昌族民族音乐文化

滇西地区时期主要包括魏晋南北朝、唐、宋、元几个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南北分裂、动荡不安,战乱频频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阿昌族先民逐渐向滇西境内迁人,大概在南北朝以后至唐宋时期,阿昌族先民中的大部分迁移到澜沧江上游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带,极少部分仍留住在雅江与金沙江合流地带。阿昌族先民进人滇西后,与内地迁来的汉族、白族等交错杂处,不断接受了汉族和白族先进文化,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与其他民族自然融合。经济上阿昌族先民不断学习了汉族白族的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发展很快。这一时期阿昌族先民进入到封建社会时期,是阿昌族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据考,南诏政权第一任国王就是阿昌族,阿昌族虽然人口不多,但势力庞大。因而其音乐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不断吸收汉族、白族以及傣族等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促使阿昌族音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阿昌族先民在于各民族的交往过程当中,其民族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原始民族音乐“把松昆”、“把豪松”、“窝罗”、“祥个”、“祥作”等在继续保持其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同时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且袍”、“谷奇蚌增”、“加萨塔”等新的音乐曲调。“且袍”属于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原始宗教性祭祀音乐,是由神职人员演唱的故事,有念诵逐渐形成;“谷奇蚌增”也是属于祭祀音乐的一种,是阿昌族先民进入封建社会后,尊老敬老成为社会民风,从而构成了“谷奇蚌增”音乐体裁产生的背景;“加萨塔”也叫安家神调,此曲调的产生是阿昌族先民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从而使阿昌族先民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进化为主要信仰家神祖先而形成的。这一时期阿昌族音乐由于受到其它民族的影响,其音乐星现出更加多样化、多元化的风格特征。

四、明、清、民国时期的阿昌族民族音乐文化

明、清、民国时期的阿昌族先民已逐渐向西移居保山、德宏等地区。这一时期阿昌族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完全实现了农业化,出现了商品经济及商人。阿昌族尤其在明朝时期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多,明代是云南移民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王三争川时,有一些士兵在阿昌族中落户,讨夷婆变夷人成为阿昌族。大量内地汉人的移入对云南民族关系,以及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与汉族交往以及通婚的过程当中,大量的汉族先进生产技术、手工业技以及传统民族文化术传入阿昌族地区,打铁技术就是明朝时期传入阿昌族地区的。梁河一带阿昌族受汉文化较重,他们与汉族一样也过春节,唱灯,红白喜事吹唢呐等;汉族的“大舜耕牛”传入梁河阿昌族地区称为“使春牛”;师娘装神弄鬼看病也传入阿昌族地区。陇川地区户撤阿昌族受傣族影响进一步加深,信仰小乘佛教,过泼水节、烧白柴等。

明、清、民国时期特别是阿昌族主体迁人定居德宏境内以后,是阿昌族民族民间音乐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阿昌族音乐文化进一步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山歌和情歌的创造及流行非常繁荣,大量的汉族、族乐器及器乐传人阿昌族,如象脚鼓、葫芦箫、唢呐吹打乐、三月箫、、锣、小扁鼓、横隔直箫以及小三弦的运用;宗教音乐师娘调从汉族传人,在阿昌族本民族民间歌曲的基础上产生:“杂尼斯奥开"原为汉族山歌,清初传入阿昌族地区并取代了把毫昆、把毫松,在山间、田野或门下的对歌活动中演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种汉族民歌已被“阿昌化"了,许多歌唱渗进了一些阿昌族语言。这一时期民族民间歌曲主要有祭祀歌曲、舞蹈歌曲、叙事歌曲、山歌和情歌四种类型。祭祀歌曲有经师调(泼直腔)和巫师调(撤直腔)两种。泼直腔是阿昌族举行祭祀活动时,由祭司所念诵之经文的腔调形式的总称,撒直腔是由巫师“开门”驱鬼时所吟唱或念诵的歌调;舞蹈歌曲主要有把套昆、把松昆和则勒吗三种;叙事歌曲主要有“毛舌动舌”和“麻兰调”两种;阿昌族山歌情歌在明代及明代以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总之,明、清、民国时期的阿昌族由于受到汉族、傣族等民族文化的影响,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交融既使阿昌族社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兴盛起来,同时也使阿昌族民歌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外来民族民间音乐的传人对阿昌族传统民族音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风格样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促使阿昌族传统音乐审美、风格走向多样化和多元化。

五、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阿昌族民族音乐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阿昌族先后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阿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阿昌族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到迅速提高,阿昌族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得以较快的发展。1960年州歌舞团派出一个小组到梁河阿昌族地区深人生活,与阿昌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调查了解,对阿昌族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收集整理。云南省德宏州建州以来,曾多次组织业余、专业文艺汇演,这些都促使阿昌族音乐得以迅速的发展。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阿昌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并且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音乐使阿昌族民族民间音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阿昌族借鉴傣族象脚鼓,由老八等老艺人加以发展,称为独具特色的象脚鼓舞,参加州、省级文艺汇演获得优秀节目奖。阿昌族民族民间音乐非常古老特点突出,通过群众的自然传承,古朴的民歌始终没有失传。通过收集整理,这一时期保持下来的阿昌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主要有:①山歌情歌类:把毫昆、把松昆、杂尼斯闹开、祥作、个;②舞蹈音乐:登窝罗开、加萨制萨刚;③祭祀歌调:且袍、麻兰调、跳姑太神调、发送死人魔头调、安家神调、做大家鬼调;④叙事歌:《毛舌动舌》。

新中国建立之后,一些专业音乐人士创作了大量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阿昌族歌曲。新时代的歌曲主要有《阿昌从此走上光明路》《户撒情歌》《流动商店下乡来》《杨桑花开盼哥哥》《心里越唱越热火》《金色桂花开香飘阿昌寨》《我们英明的领袖》《山村走来新娘妇》;舞蹈音乐有《石头田翻身记》《传烟盒》《迎亲乐》《阿昌喜爱登窝罗》《赶会街》;歌剧音乐有《穿过的摘墨》。总之,新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阿昌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得到高度的重视,使阿昌族器乐音乐文化更加繁荣昌盛和更加多样化,既有浓郁的阿吕族传统风格,又有丰富的时代气息。不仅阿昌族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得以较好的保护与传承,而且还创作了大量新时代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审美观念。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基本上代表了阿昌族作曲家音乐创作群体的风格特色。

德宏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 钟小勇

参考文献:

[1]德宏傣族景颜族自治州文化局,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歌集成:德昂族、阿昌族民歌卷[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06.

[2]傅仕敏主.阿昌族(云南特有民族百年实录》[M].香港:中国文艺出版社,2010.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梁河县委员会.梁河阿昌族今昔[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4]刘江著,阿昌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5]赵家培.阿昌之魂[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06.

[6]陇川县史志办编,阿昌族文化论坛[M1.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Copyright Reserved 2021 © 阿昌山寨 网站备案号: 滇ICP备15000563号 电话(TEL):18988236235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