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昌族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动态资讯

Dynamic Information
阿昌山寨

探访神秘的阿昌族村

作者:肖素梅 杨国平     来源:德宏团结报     2015年01月30日 23:01     点击:5022次

阿昌族妇女闲暇时织布

清晨,薄雾笼罩下的梁河县曩宋乡关璋村生态茶园湿漉漉的,公路旁连片的杉木树翠色欲滴。记者怀着敬畏的心,走访了曩宋乡新关璋村的“活袍”曹连文,初步了解了阿昌族民俗。

阿昌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阿昌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发音特别,不易为外人掌握。但是,阿昌族的“活袍”作为优秀的文化传承人,一直把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麻遮米麻》传诵至今。

被认定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曹连文已是一名耄耋老者。他向我们讲述了阿昌族的民俗文化,还原了关璋村的历史原貌。他娓娓道来:每年3月20日,阿昌族同胞都要举办阿露窝罗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祖先遮帕麻和遮米麻,两位创始祖的故事一直靠族人口耳相传至今。阿露窝罗节的重头戏就是诵经——由“活袍”用本民族语言念诵《遮帕麻遮米麻》。“活袍”有两种传承方式,即阳传和阴传。阳传依靠传承人的记忆和学习,难免会有遗漏的内容;阴传是不知不觉中就会了,所以不会失传。

谈到阿昌族语言的演变,曹连文说,老一辈的阿昌族人连汉话都不会讲,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会讲阿昌话,但是有的字和词已经消失了,比如“嘴”字,以前阿昌话里有这个词,现在已经用汉字来替代了。

“在什么场合需要‘活袍’诵经。”记者问道。他说:“除了阿露窝罗节,就是办丧事。在阿露窝罗节时,村里男女要蹬窝罗,现在,这种集体舞蹈古老的动作不用了,有了很多改良和创新。但是,每个动作含着原始动作,基本套法是一样的。”

记者问道:“阿昌族居住的房屋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他说:“解放前,阿昌族的生活极为寒苦,住宅绝大多数是茅草房。上世纪50年代,我们村都是茅草房,只有一家是从其他村寨购买现成房,拆来重建的。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逐渐有了砖瓦房。到了80年代,村里几乎没有茅草房了。以前,我们建房要把柱子埋在土里,两三年就要换柱子。现在,我们村的住房与当地的汉族民居区别不大。有的人家率先建起平房了。”他还说:“过去,村里没有水田,只能种包谷、旱谷,产量低,粮食不够吃,喝稀饭、吃山茅野菜度日。这些年,国家对阿昌族的好政策多,对农民的扶持好,老人有养老金,贫苦人有低保,孩子上学不用开书费,我们阿昌族的生活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呢!”

“阿昌族人口少,创立文字很吃力,我最担心的是语言也会慢慢消失。在外工作的阿昌族,子女大多不会讲阿昌话。现在阿昌族服饰也有了改变,年轻人只有在节日里和重要场合才穿。而且,年轻人多数在外打工,没有心思学手艺,阿昌族织布工艺也怕会失传啊。”曹连文无不担忧地说。

记者无意间走进关璋村一户人家中,一个73岁的奶奶正在家里织布。她说:“织这样一床布能卖1000多元钱,但是需要1个多月的时间,毛线、丝线等材料也贵,所以划不来。以前用棉线织,现在用黑色的确良线、彩色毛线、金线等,千丝万线才能织出来啊。”老人还告诉我们,她有3个女儿,会织布的有2个。

四月的阳光穿透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不时有身着阿昌族服饰的老妇、少女迎面走来,让人感受到阿昌村寨别样的风情。但愿这里越来越美,阿昌族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21 © 阿昌山寨 网站备案号: 滇ICP备15000563号 电话(TEL):18988236235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