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昌族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民族文学

National Literature
阿昌山寨

【原创】木碓声声

作者: 曹先强(阿昌族)     来源:阿昌山寨     2016年02月06日 14:02     点击:3212次

过年了,按照习俗,阿昌山寨是要舂过年粑粑的。

记得小时候,阿昌族乡村,那些年代沒有机器打粑粑,一家一户都有木碓,完全靠年轻小伙子,小姑娘,小媳妇,轮流一家家舂粑粑。每到腊月边,山寨的木碓声声,从腊月二十三响起,响到年边腊月二十九。年三十晚上,阿昌族习俗要封存木碓,按规矩不能再舂碓,因此,人们要赶在之前舂完过年粑粑。进入舂粑粑的高峰期那几天,每家每户,备年活路多了,忙了头发直颤。村村寨寨,每天从夕阳西下的挨邦黄昏开始,舂到半夜,舂到头鸡叫,寨子大,户头多的乡村,要舂到天亮,红日东升。

 一阵阵木碓声声,一串串欢笑声声。在山乡,此起彼伏,声声入耳。舂过年粑粑,有分工,有协作,通常四五个人,在碓脚踩木碓踏板,有绳索从高处吊拉,以控制体重、掌握节奏。一个会蒸饭的人,在灶脚负责烧柴,在灶台从蹭子舀米饭,送到碓窝。一个手段高超,心灵手巧的人负责拨拢碓窝与碓嘴之间的粑粑,让米饭均匀舂碎成为粑粑。有一个手臂有力的人,在桌子上乘热按粑粑,把热气腾腾的粑粑边揉边按压成好看的圆形状,再用芭蕉叶垫好,包裹好,放在大箥箕里等待晾干。那个蹲在碓窝前,拢拔粑粑的人,会悄悄的把粘贴在碓嘴的粑粑,一团的偷走。让舂粑粑的人白白的使力空舂几下,等大家发现上当时,笑容满面,笑声连连,甚至人仰马翻。舂粑粑的人,为了不让拢拔粑粑的人偷走粑粑,要勤劳智慧;拢拨粑粑的人,为了不让舂粑粑的人发现,一边抹烫灰上的腊脂,一边假装出许多技术技巧,也是要机智勇敢。双方斗智斗勇,一片欢笑,一片祥和。

山寨舂粑粑的人都是年轻人,那个年代年轻人多,不象现在都出门打工了,我们年纪小,挤在人群中,在里面踩踏着碓尾巴。看见年轻人,舂过年粑粑,冲壳子冲了总管不觉得累,也确实有杂姓的男女青年,在舂粑粑的劳动竞技中,互相认识,产生好感,终成眷恋的。
山寨的过年粑粑,第一窝(有的叫第一碓)粑粑,要用芭蕉叶垫好,分成几份,先送到灶台,祭祀灶君,先送到家堂前面,祭祀祖宗。这些习俗仪式之后,人们才能纷纷分享。
过年粑粑,是阿昌族的民俗礼仪,也是民间美食。过年舂粑粑,也舂粑粑丝(饵块 饵丝)。煮饵丝吃,叫冒饵丝吃,也是叫烫饵丝吃。也还舂一种豆腐渣粑粑。户主过年后,一般把过年粑粑凉成半干时,切成方寸糍粑,把豆腐渣坨,切成豆腐渣糍粑片,晒干,以后油炸备用,当菜肴。其余,在正月间会切成块,在水缸翁子里用清水浸泡保存,粑粑如果水泡长了,会变酸,主人就要换清水。需要食用时,捞出来晾干,擦干,用柴火烧粑粑吃。乡村里,正月初一小伙子去扛秋杆,初二小媳妇回娘家拜年,都会带粑粑饵丝做过年礼物去。

过年粑粑,携带食用方便,更是那些去做活路的人们,在野外烧火食用的首选食品。人们把芭蕉叶包裹着的过年粑粑,带到野外,用柴禾烧熟,再加一块红糖夹在粑粑芯里融化,或者,烧一块年猪肉夹着热粑粑吃。烧熟后的过年粑粑,有一股浓浓的美美的清香味,令人馋涎欲滴。

每次从乡村过年回来,我都要带着几块过年粑粑和妈妈送给我的那些乡愁, 回到城市,慢慢咀嚼。(曹歌)

 

Copyright Reserved 2021 © 阿昌山寨 网站备案号: 滇ICP备15000563号 电话(TEL):18988236235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