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昌族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 阿昌山寨

动态资讯

Dynamic Information
阿昌山寨

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帮扶阿昌族促脱贫

作者:张莹     来源:云南日报     2017年05月05日 09:05     点击:3227次

2015年717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要求,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重点帮扶阿昌族项目启动,同年8月,第一支烟草帮扶工作队进驻阿昌山寨。一年多时间里,省烟草公司在梁河县曩宋、九保和陇川县户撒3个阿昌族乡实施“产业增收、基础设施、民居保障、综合推进”四大工程。截至2016年底,云南烟草共拨付帮扶资金4亿元,项目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50元,较上年增912元,高于全省、全州、全县平均水平;预计2016年项目区将有4561687人实现脱贫出列。

2017年是全省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阿昌山寨战贫斗困鼓点愈急——省烟草公司找准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的定位点、贡献点、结合点,争当我省脱贫攻坚的“排头兵”。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国家脱贫攻坚的大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瞄准我省脱贫任务最艰巨的人口较少民族特困群体,创新扶贫体制,将行业优势与脱贫攻坚精准结合,实现大资金投入、项目精准支撑、企业全程参与,确保实效和时效,为我省大企业集团“一族一策”帮扶少数民族特困群体,提供了可资借鉴、可以复制的“烟草样本”。

阿昌族没有文字。千百年来,一部《遮帕麻遮咪麻》在代代阿昌人中口口传唱,讲述着这个民族创世纪的艰辛与沧桑。

今天,一部崭新的创世史诗激荡阿昌山——云南烟草专卖局(公司)3年斥资10亿元重点帮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阿昌族,将实现阿昌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德宏州中等水平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达到1万元以上,有效解决阿昌族聚居区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

行走在今天的阿昌山寨,任何形式的纪录都是苍白的。片片新烟田丰饶着曾经贫瘠的土地,幢幢新居拔地而起;新学校成为阿昌山寨最美丽的房子,阿昌族群众学技术、思发展、创业忙……

新生活在昔日的瘴疬之乡生长;

现代风在昔日的蛮荒之地鼓荡;

今天发生的一切都在创造历史;

一部新时代的《遮帕麻遮咪麻》,已经镌刻在阿昌大地上。

体制创新的“烟草首创”

由企业牵头帮扶如此复杂、艰巨的精准扶贫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先进性的经验。省烟草公司发扬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精神,创新扶贫体制,采取“资金支持、项目支撑、制度保障、全程参与”帮扶模式,为我省行业扶贫,探索出了体制创新的“烟草首创”。

首创项目管理局体制。云南烟草阿昌族帮扶项目伊始,即成立了德宏州政府阿昌族帮扶项目管理局,下设两家县级项目管理局。管理局从涉及扶贫工作的林业、农业、交通、财政等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脱贫攻坚的“集成指挥部”,负责项目审批、监督、检查、验收、技术指导、资金拨付等工作。项目管理局由州、县扶贫办主任任局长,烟草派驻人员为副局长,烟草对资金进行监管,确保资金规范运行。

项目管理局体制确保了项目立项精准。管理局集合了脱贫攻坚各个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项目立项层层审核、级级把关,使项目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能够顺利实施和取得实效。管理局还采取了倒逼工程进度法,如果工程进度跟不上,州管理局有权建议更换县管理局局长。

项目管理局体制确保了扶贫资金的高效安全使用。管理局设有专门账户,项目资金从省烟草公司拨到州财政后,5日内必须拨到州项目管理局,资金再由州局直接拨到县局,项目单位直接到县局报账,减少了资金拨付环节,保障了专款专用。

项目管理局体制对扶贫工作统一指挥,形成了全州一盘棋、上下一条心、部门各司其职,党委、政府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格局,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目前,省烟草公司共拨付德宏州烟草帮扶专项资金4亿元。帮扶项目3年计划建设490项工程,目前已开工建设454项工程、完工221项,总体完工率为45%。项目管理局体制为烟草帮扶精准规划、资金拨付紧跟项目、资金监管使用安全、项目推进高效有序奠定了体制基础。

首创企业全程参与扶贫模式。烟草产业根植大地,烟草帮扶真正做到了举全系统之力,用心、用情、用力、用智,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汇集全行业力量聚力扶贫,从全省烟草商业抽调11名优秀干部组成帮扶工作队,驻村扶贫,3年不撤换。省烟草公司还组织全省23家直属单位,结对帮扶26个阿昌族行政村的非烟产业发展,各单位出钱、出智,利用自己的优势特色,精准非烟产业选择培育,全力推动项目区非烟产业发展。

 “在对全县驻村工作队的各种考核中,省烟草公司驻村工作队成绩是最好的。队员们进村入户,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做到了把群众放在心上、任务抓在手上、责任扛在肩上。”陇川县县长郑洪云这样评价云南烟草驻村工作队员的工作。

省烟草公司驻村工作队11名队员,平均驻村307天,把帮扶当“家事”,把群众当“家人”,创新机制,攻坚克难。体制创新的“烟草首创”为我省行业扶贫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扶贫项目的推进,注入了强劲的“体制生产力”。

 “扶贫车间”的“烟草样本”

在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横路村委会,水流清洌的沙坡大沟旁,连片的烟田摇曳着硕大的烟叶,在晨光中惬意地生长。

村主任赵兴宝告诉记者,横路村是典型的山区村,以前由于水利设施滞后,村里产业单一、农业效益低,农民人均纯收入2015年以前只有1000多元。2016年,云南烟草帮扶项目投入资金414.32万元,在村里建成8.9公里的沟渠、7公里的机耕路,附近6个村民小组256户、0.68万亩的耕地因此受益。基础设施改善后,横路村2016年种起了400亩烟,尽管遭遇冰雹灾害,平均亩产还是达到了4300多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今年,横路村又种了560亩烟,再加上烟草帮扶的非烟产业,在村里改造了1700亩茶园,发展了300多头牛、1800多头猪。横路村的好日子,已经令赵兴宝“想都不敢想了”。

昔日靠天吃饭的“雷响田”,变成了可以种一季烟、一季优质稻的现代烟田。阿昌山寨片片现代烟田染绿群山,正在成为阿昌族人走出贫困的“扶贫车间”。

长期以来,烟草是我省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省烟草公司在全省烤烟收购总量减少98.8万担、种植面积调减的背景下,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在并非优势烟区的德宏州3个阿昌族乡增加5万担烤烟种植,把现代烟草农业的“第一车间”建设到了脱贫攻坚的土地上。

阿昌族3个乡2016年种植烤烟达3.16万亩,烟农总收入达1.23亿元,实现烟农户均收入3.61万元,人均收入9846元,比上年增加3288元,增幅50.1%2017年,项目区将收购烟叶11.17万担,实现烟农总收入1.53亿元、户均种烟收入2.63万元。“种一亩烟,脱贫一口人”,烟草产业,已经成为阿昌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扶贫车间”。

烟草产业是云南最大的现代农业,以“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的现代烟草农业为载体,融合了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现代农业的元素。阿昌山寨掀起了一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革命。

 “我刚开始不会栽烟,烟草技术员到田里教我怎么施肥、培土、打药、垒沟。现在我家栽烟效益很好,我还学到了技术。只要烟种好了,就什么都会种了。”横路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仁进告诉记者。2016年,赵仁进种了5亩烤烟,纯利润达到1.5万元,是上年全家收入的2倍。种上烟草“金叶子”,他家今年可以脱贫出列了。

阿昌族群众以前不会种烟,加之人口素质低,种烟成为了一项历史性的“素质提升工程”。省烟草公司在项目区大规模进行技术培训,高标准、高起点培养职业烟农,累计开展会议培训456场次、1.8万人次,提升了烟农掌握关键生产技术的能力。集成全系统最具优势的管理措施,项目区实现100%专业化育苗、专业化机耕、专业化烘烤分级、种植保险全覆盖,德宏成为了全国唯一实现100%专业化烘烤的烟区。阿昌烟区还培养出一大批“执证”职业烟农,从没种过烟、一直采用传统耕作方式的阿昌族农民,转身成为烟草专业化生产的职业农民。

早春时节,阿昌山寨的冬春烟长势正好,片片希望的田野里,烟水、烟路正在大地上延伸。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工程,烟草帮扶项目3年将规划投入1.65亿元,实施土地整理、烟水、机耕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5万亩,并投资2亿元建设水源工程,夯实

今天,“脱贫致富必栽烟”在阿昌山寨已经成为共识。同时,现代烟草农业的组织生产方式、发展理念已被“复制”到大农业生产中,非烟产业也在积极推进中。

云南烟草充分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全系统23家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吃透“结对村”的产业资源禀赋,精准选择产业项目。户撒乡户早村委会由省烟草公司对口,针对户早村有养殖猪、牛的产业基础,村里耕地多、可以种植牧草的实际,省烟草公司将户早村有养殖基础的大户带到隆阳区参观大型养殖场,又请云南农大、德宏州农业局的专家到村里培训养殖技术。有了技术基础,烟草专项资金投入47万元,在户早村发放

西双版纳州公司把小生意做得好的项街村委会引到西双版纳参观电商、农家乐旅游;大理州公司根据坪山村委会林地多的特点,把村里群众引到大理考察核桃产业,学习种植林下经济作物;玉溪市公司将芒炳村米线、粳米加工户引到玉溪学习,并投资对户撒最大的粳米加工厂进行技改……23家单位在对口帮扶中各显神通,认真研判村情民意,并出资30万元至40万元不等,带领贫困群众“走出去”开阔视野,“引进来”传授知识。项目区新增黄牛476头,建成肉牛养殖小区5个、生猪养殖示范场1个、板鹅加工厂2个,培育出了黑木耳、野山药、脆柿、稻田养鱼等新兴产业,实施了传统茶园白花油茶改造,形成了烤烟种植为主,非烟产业齐头并进,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可持续的脱贫致富“产业群”。

过去的阿昌山寨由于致富无门,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现象普遍,造成了“空心村”、留守儿童等诸多社会问题。烟草“扶贫车间”增收“吹糠见米”,非烟产业扶持力度空前,烟草帮扶使项目区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稳定产业。在这场阿昌山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产业推进中,户撒乡今年有300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种烟,和他们一起回归的,还有返乡创业养猪、发展电商的大学生们,他们正在组成阿昌山寨脱贫攻坚新的中坚力量。

 “烟草帮扶后,老百姓都忙于发展生产,科技意识提高了、乡里治安也好了,老百姓正在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户撒乡乡长张晓明告诉记者,陇川县禁毒防艾任务重,而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陇川县2016年摘掉了“毒品滥用重点关注地区”的帽子,“佛祖花园”户撒坝正在打造“云南最美丽的乡村旅游胜地”。今天,阿昌族群众沐着致富春风,精神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阿昌族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阿昌族群众生活习惯有了改变,文化软实力方案已经制定,示范村阿昌文化展示馆已经落成。广大阿昌族群众在实现基本脱贫的基础上,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动生产、生活全部发展和提升,正朝着尽早实现“幸福阿昌”的梦想迈进。

破旧立新的“烟草示范”

仿佛是天方夜谭中飞毯载来的神话,一座新村在阿昌山崛起。

在梁河县曩宋乡关璋新村,一座总建筑面积2.37万平方米,青砖青瓦,装饰有青龙、白象、金腰带图案的阿昌新村,构成了一幅水墨画卷。关璋新村是烟草帮扶项目的示范村之一,由受地质滑坡威胁的59户易地搬迁户、随迁户从老村搬迁而来,烟草投入专项资金3500万元,每户补助10万元,并整合了易地搬迁资金建设。今天,关璋新村胸怀打造“阿昌美丽宜居休闲旅游第一村”的梦想,未来将建设成集阿昌特色产业、非遗展演、吃购住游为一体的阿昌体验式旅游新景点。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烟草帮扶项目花大力气进行村容村貌改善、环境美化亮化,村庄道路条条连通,教育卫生设施全面配套,集中力量把关璋、横路、户早3个示范村打造为阿昌族特色的“美丽乡村”。

烟草民居保障工程方面,按照新建重建、抗震加固、美化3个层次,分别补助农户6万元、4万元、2万元。由农户根据产业情况,自愿选择建设模式,有效防止了农户因建房而导致新的负债,精准满足了群众需求,既达到了建档立卡户全覆盖的目标,又实现了群众住有所居,有效提高了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行走在建设中的阿昌山,一幢幢阿昌特色的新居扮靓山寨。关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曹先品家,原来土木结构的老房子成了危房,去年省烟草公司补助了他6万元,他又贷款6万元、自筹2万元,盖起了120平方米新房。烟草帮扶给他家发了两头能繁母猪,又送他的儿子到保山学习养殖技术,他下一步打算扩大猪厩,在现有6头母猪的基础上增加到20头,发展生产早日还清贷款。

建新房、起新居,阿昌山寨一次规模空前的“破旧立新”鏖战正酣,群众起屋建房忙,一批惠农惠民的综合提升工程也在推进。

3月4日是星期六,户撒乡户早幸福小学6年级的学生穆建玉、康彩玉早早来到了学校,她们想在学校的图书馆看看课外书。记者问她们长大后想干什么,她们的回答惊人地相似:“要当老师”。而就在一年前,户早小学因为条件设施简陋,曾是一所留不住老师的学校。省烟草公司投资780万元,在户早小学新建了综合楼、教师宿舍、食堂、200米跑道运动场,去年91日,新校园迎来了老师同学,学校也改名为户早幸福小学。

烟草帮扶投入1700多万元建设了陇川县户早幸福小学、梁河县关璋、横路幸福小学。学校,已成为今日阿昌山寨最美丽的房子。

与此同时,阿昌山寨大力实施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医疗卫生、文化场所建设,山寨面貌焕然一新:关璋村投入352万元,把清洁的自来水从16公里外引入每家每户,解决“吃水靠找”的问题;投入331.7万元,建设6442米白泥大沟,从腾冲引水,让千亩旱地变水田;投入6020元,建设43公里户撒环乡旅游道路,将户撒打造成为“佛祖花园”民族特色旅游品牌;建设阿露窝罗广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经过一年多的烟草大帮扶,阿昌族聚居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发展优势凸显、民生保障更加完善,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文明之风吹拂山乡。“三年帮扶,两年实施,实现阿昌族整体脱贫”,“幸福阿昌”愿景实现已经进入倒计时。

Copyright Reserved 2021 © 阿昌山寨 网站备案号: 滇ICP备15000563号 电话(TEL):18988236235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