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 loading images. One or more images were not found.
Error loading images. One or more images were not found.
Error loading images. One or more images were not found.
阿昌族古代流传下来的音乐最具特色的有四种调子:麻兰调、巴套昆、巴松昆和窝罗调。
麻兰调,它是丧仪上演唱的一种缅怀叙事歌,主要叙述死者生平,表达哀念之情。歌调结构为六字句,每句前有衬词“麻兰内”,句末作“哒嗦”,这是此调的韵律特征。由于音调深沉激越、高扬拖延,歌者声嗓要好。即兴编唱死者生平,要有一定的肚才,若不经过相当时间的跟帮学唱,便不能驾驭。唱得好的有芒掌赵安培、赵大侯及湾中孙果娣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据电影谱曲家吴学源调査提供,陇川县户撒乡男青年串姑娘时,吹的葫芦箫调旋律类似于麻兰调。麻兰调具有悠扬婉转的特点,发于箫管,自然便于吐诉企盼衷情了。
由巴套昆、巴松昆、窝罗三支曲调组合成的整体乐章,是阿昌族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诗、歌、舞三位一体的传统艺术。巴套昆和巴松昆,又称为则勒扎,是窝罗的序曲;窝罗调又称之为则勒摩。
按照阿昌族蹬窝罗的传统程序,人们出场前先要唱一折巴套昆,意思是惊动瞌睡,唱起山歌小调图快乐。调子流畅欢快,用“沙得扎讲哩”作为引子。它的曲调是固定的,唱词则是灵活的,可因情因景而现编即唱,相似于情歌对唱中的侯承。
巴套昆之后,紧接着人们在“梢干”的带领下唱起节奏明快的巴松昆,边唱边舞。开头用“呃呃,撒户赛呀”,句尾用“哎哎,撒户芒呀”,意即邀请在场的人们一起欢歌,一同乘兴起舞。巴松昆的歌词,也可即时编唱。古时阿昌族男女青年对歌,就是用巴松昆的调子唱,既可以唱情歌,又可以把目常生活以及孝敬公祖、体贴幼辈等编成词唱。它能起到以良好的教养和礼节来感化人的作用,体现了阿昌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窝罗调,是整个乐章的主旋律,歌调高亢古朴、雄浑凝重。歌词华丽,结构严谨工整,韵律欢乐活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它是一种边歌边舞的娱乐形式。众人双手插腰,围成圆圈,在“梢干”的带领下边歌边舞,走一步转身下蹲一次,左右回旋。基本动作有三套,即“自由步”、“麻雀步”、“猛虎出山步”。舞蹈队形有“双龙行路”、“金龙转身”等。一般无需乐器伴奏。若主客默契,会乐呵通宵达旦。
蹬窝罗,是阿昌族源远流长而又最具特色的娱乐活动。1982年春节在湾中举行的大型歌舞盛会,首次以“窝罗节”命名,后与陇川户撒阿昌族的“会街节”合称为“阿露窝罗节”,成为法定的阿昌族统一的庆典节日。